俄罗斯快撑不下去了,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账本和战争一起摆出来的现实。
超市货架空空,卢布跌到见底,财政赤字超过四万亿卢布,折合五百亿美元。普京说“不怕制裁”,但民众买个面包都得排队,这种场面,看着都透着一股熟悉的味儿。历史上,苏联解体前也这样,货没了、人心散了、地开始松动。
要是俄罗斯真塌了,最先动静大的地方绝对是远东。
那片地有七百万平方公里,油气、煤矿、金矿都在那儿,却人烟稀少。普京这些年一直想靠“东方经济论坛”拉中日韩来投,结果战争一开,全跑了,项目停了,资金断了,地方开始自己琢磨小算盘。车臣、达吉斯坦的人都在打听如果莫斯科不行,他们该靠谁。这种风向最危险。
往前翻三百多年,康熙那会儿也在处理俄国事。1689年夏天的尼布楚,两国代表面对面谈,签了第一份条约。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南归中国,贝加尔湖以东划给俄国,那是一次真正平等的对话。可这事没几年就变了味。
1858年,沙俄趁清王朝内乱外患,一逼就让奕山签了《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六十万平方公里没了。两年后,《北京条约》又丢四十万平方公里。加起来上百万平方公里,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俄国拿到地马上动工,建海参崴,修铁路,把太平洋门户握在手里。那时留下的教训太清楚:弱国,连话都没资格说。
现在的局面,又开始有点像历史回头。
![]()
俄乌打了三年半,美国、欧盟不断加码制裁,石油出口受阻,财政烂账堆成山。战争开支上万亿卢布,换来的却是经济萧条。死了十多万人,这个数字让俄罗斯社会彻底疲了。联合国的数据摆在那里,乌克兰损失惨重,但俄罗斯也被掏空。
俄罗斯的软肋一直是远东。地广、人少、资源多,那地方撑着全国能源的四分之一。从油到气都靠那几片荒地。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超过一亿吨,东北的钢厂、化工厂全靠那股油在跑。要是远东乱了,东北安全直接出问题。这还不是一般的麻烦,因为美军基地离那儿没多远。
所以中国不可能坐看俄国乱套。
![]()
这些年人民币结算取代美元,跨境管道、铁路延伸到边境。能源、制造、金融都在深度绑定。《人民日报》都说了,俄罗斯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中国企业在采矿、木材、电力上投了不少,就是想用经济线稳安全线。可问题也不少,俄地方管理松散,政策一变再变,企业干着干着就卡壳。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要是俄罗斯哪天真撑不住,像1991年那样散了,远东的权力真空会让局面失控。地方军阀抢油井、抢粮仓,外部势力以“维稳”“人权”为由介入,那就又是一场太平洋边上的火。
中国早就考虑到这种最坏的剧本。
2004年的中俄边界协议白纸黑字,没问题,不去抢地,只防乱。这是底线。防的办法也很实在:边防建设得跟上,哨所多设几处。管道、铁路、港口全得守好。经济纽带要成为安全线,用商业对冲不确定风险。
![]()
同时,能源布局也得多手准备。中亚油气要继续扩,海上通道要增。马六甲风险再高,也不能全押在这一个通道上。要做到一条断了,还有三条顶上。这样才有底气。
算下来,中国已经是远东最大外部投资方。接下来得盯住几个方向:资源深加工、基础设施共建、绿色能源合作,还有人文交流。铁路、公路、跨江桥接通后,经济流动快了,人心也稳了。合作看起来慢,但这是能让地缘风险变小的步子。
远东不是个边角料,而是实打实的国家安全区。
稳定意味着能源不断,边境安宁。对俄罗斯也是一样,只有中国在这儿投入,它才有真正的繁荣希望。普京如果能稳住,不失控,大家都好。真要出了事,中国也得沉住气,该帮帮,守好自己家门,这是本分。
![]()
历史的回路很怪。尼布楚时的平等,瑷珲时的屈辱,如今变成了合作的现实。几百年的兴衰更替,最后都指向一个道理,大国之间,不靠恩赐,靠互利。
当战争让俄国摇晃的时候,中国选的不是复仇,而是对局势的理性应对。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智慧所在。不是因为心软,而是因为看透了历史规律。大国的相处从来就是算账,要稳全局,就得帮着把风险降到最低。
经济合作是第一根支柱,制度保障是第二根,应急准备是第三根。三者合起来,就是中国面对形变的策略。俄罗斯要是顶得住,合作能走得更深;顶不住,也不至于把中国拖下水。
![]()
这场棋,中国下得够稳。历史的车轮又一次转起来,风向很乱。中国守住能源线、贸易线、心态线,把故事继续写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