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驱动的智能成像让世界拥有“智慧的眼睛”,多模态感知让机器人拥有“更聪明的脑子”,高通路超低功耗的脑机芯片为重度神经损伤患者带来更实用的康复、沟通解决方案……
近日,长三角类脑智能专题论坛在上海杨浦区长阳创谷举办。论坛以“脑智融合·赋能未来”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资各界代表,围绕类脑智能的技术突破、产业化落地与生态建设展开深度对话。
![]()
论坛特邀武汉大学教授余磊、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研究员张铁林、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教授Yulia Sandamirskaya等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就事件驱动智能成像、类脑具身智能系统、神经形态机器人等前沿方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产业界代表时识科技创始人兼CEO乔宁、甘肃省微架构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海军等则从产业化角度出发,探讨类脑芯片能效优化、异步电路设计等关键技术如何赋能具身机器人、医疗健康、消费电子、工业检测等场景。
![]()
余磊分享了事件相机模拟生物视觉感知的机制。与传统相机相比,事件相机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它依靠事件驱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低延迟和高动态范围的优势,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未来可以应用于工业检测、混合现实、手机成像、眼动追踪、泄露监测等多类场景中。
![]()
张铁林则介绍了类脑具身智能系统的有关研究。他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仍然存在环境认知水平不足、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与人类极强的多项感知任务相比,不同的大模型也都有认知局限性,多脑区的协同协作研究方向也必不可少,团队搭建了类脑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框架,能够让设备有一个“更聪明的脑子”。
在圆桌环节,“类脑智能仍处于产业化初期,亟需突破芯片能效、算法适配、开发工具链成熟度等核心瓶颈”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时识科技创始人兼CEO乔宁博士指出:“长研发周期与短期市场需求的矛盾是创业公司普遍面临的挑战,需通过产学研深度协作降低技术成本。”有专家建议,通过建立开源社区、统一行业标准、强化长三角区域供应链协同,或可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
中国在应用场景与工程化实践方面积累了独特优势,为全球类脑智能发展提供了重要价值。长三角地区具备研发资源与制造业基础的双重优势。杨浦区作为上海市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平台+联盟+基金+园区”的生态体系,正努力打造类脑智能技术转化和企业集聚的“样板区”。
上海市科委前沿与交叉技术处调研员沈蕴婕表示,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支持类脑智能在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与产业化,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文字|毛信慧
图片|宇文昊 毛信慧
编辑|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