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的乌东平原,寒风裹挟着硝烟掠过红军城(乌克兰称波克罗夫斯克)的断壁残垣。这座扼守顿巴斯交通命脉的战略重镇,正成为俄乌冲突新阶段的“绞肉机”——俄罗斯国防部公开的乌军投降视频与乌克兰军方的坚决否认形成尖锐对立,军事绞杀与信息博弈在此地同步上演,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牵动着东部战线的力量平衡。
![]()
红军城的战略价值,从冲突爆发之初便注定了它的“必争之地”属性。作为顿涅茨克州的交通枢纽,4条战略高速公路与两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既是乌军东线最大的后勤补给中枢,也是通往恰索夫亚尔等核心堡垒城市的“生命通道”;其掌控的焦煤矿资源与战前承载6万人口的工业基础,更让它成为乌军顿巴斯防御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
对俄军而言,拿下此地不仅能彻底切断乌军顿涅茨克集群的补给线,更可撕开通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进攻缺口,瓦解乌军经营数年的纵深防御布局,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
从战场态势推演,俄军对红军城的合围堪称“步步为营的精准打击”。自2024年8月发起大规模攻势,俄军在攻陷恰索夫亚尔后迅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10月初进一步集中近卫坦克第4师、摩步第35旅等精锐力量,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同步收紧包围圈,精准切断E50高速公路等关键补给线。
至10月末,包围圈已形成60平方公里的闭合区域,北线仅存的3公里通道被俄军“冰雹”火箭炮与“伊斯坎德尔”导弹严密封锁,城内乌军陷入弹药、粮食与药品全面告急的绝境。俄国防部战报显示,乌军曾组织三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空降增援的特种部队11人全部阵亡,单日战斗损失最高达190人,防线在持续绞杀中逐渐崩溃。
![]()
11月1日,俄国防部公布的乌军投降视频,成为战局转向的标志性节点。视频中,被俘乌军士兵维亚切斯拉夫·克雷文科与斯坦尼斯拉夫·特卡琴科面容憔悴,声音沙哑地讲述绝境:“日均弹药不足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士兵靠过期压缩饼干和雨水充饥,伤员躺在战壕里无人救治,指挥部承诺的空中支援从未出现。”
这段带着战场真实质感的证词,与俄军此前披露的“5500名乌军被围”说法相互印证,试图以亲历者视角坐实战场优势,抢占舆论主动权。
![]()
面对俄方攻势,乌方展开“军事反击与舆论辩驳双线作战”。总统泽连斯基在例行视频讲话中直言“红军城的战斗是当前最激烈的较量”,却强调乌军仍掌握战场主动权,驳斥俄方说法是“用于瓦解士气的虚假宣传”;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更通过军方频道明确表态,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赫拉德城市群“未被包围或封锁”,已增派装备西方装甲车的突击小组强化防御。这种强硬回应既是稳定前线军心的必要举措,更暗含对西方援助的迫切期待——泽连斯基在与欧盟官员通话时坦言,“红军城的防御需要更多远程导弹与防空系统支持”。
 ![]()
第三方视角则揭开了局势更复杂的侧面。美国战争研究所(ISW)发布的战场评估报告指出,俄军虽发起密集进攻并形成“战术包围”,但尚未实现完全切断乌军后勤的“战略包围”,乌军仍能通过夜间小型车队从城西林间小道补充少量物资;而城内平民的处境已濒临危机:商店门窗被木板钉死,街道行人绝迹,5公里外的枪炮声与城内的死寂形成刺眼对比,留守的数千民众面临断水断电与炮火误伤的双重威胁。
红军城的攻防战,早已超越单一战场的军事争夺,演变为“枪杆子”与“话语权”的双重绞杀。俄方高调展示投降视频、邀请国际媒体进入包围圈外围,意在通过战场实景削弱乌方抵抗意志、争取国际社会认知倾斜;
乌方坚决否认包围事实、持续向城内增兵,既是为守住战略要地争取喘息时间,也是向盟友证明“仍有战斗力”以获取更多援助。这场博弈的结果,不仅将决定顿巴斯防线的最终走向,更可能影响国际社会对冲突的判断与后续援助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