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科学借助精密的仪器与庞大的数字模型,已把天气预测变为精准的日常。而在几千年前的苍茫上古,先民们仰仗的却是《山海经》中那些被形象怪诞的异兽——它们如同行走的“活体警报”,以自身的出现,向人间预告着一场场自然灾变。
一、旱灾预报:“肥遗”一出,赤地千里
“肥遗”,干旱的具象化征兆,书中说它身如蛇,有六足、四翼。
![]()
《西山经》:“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经过漫长的生存实践,先民或许屡次观察到,在特定天气来临之前,总会出现某种异常生物。而“肥遗”,极可能是当时某种对大气变化极为敏感的罕见物种,或者是先民对干旱前夕特定天象的集体想象,经验就此产生:“肥遗现,则大旱至”。
众所同知,许多生物对气压与湿度的感知能力远胜人类。因此,“肥遗”极可能是一种被高度神化了的 “生态指示标” 。它的现身,无异于最严峻的生存警告,提醒着整个聚落:必须马上储水备荒,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漫长旱季。
二、洪涝预报:“胜遇”现世,泽国降临
天地之道,阴阳轮替,有旱,自必有涝。与“肥遗”相对,当一种名为“胜遇”的赤色禽鸟现于视野,便预示着洪涝之灾已迫在眉睫,负责治水的英雄们即将面临严峻考验。
![]()
《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见则其邑大水。”
“胜遇”的特征是吃鱼,而且“胜遇”出现必发大水。这是一个非常朴实的逻辑链条:这种鸟以鱼为食,它的集群出现,很可能意味着下游湖泊水位已异常高涨,或是上游鱼类因水体变化而聚集。先民观察到这一现象,并与随后到来的洪水建立联系,于是“胜遇”便成了洪水的“形象代言鸟”。
正如今天我们看到蚂蚁大规模搬家,就知道大雨将至。“胜遇”就是上古时代的“蚂蚁搬家升级版”,只不过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三、火灾预报:“毕方”一鸣,烈焰燎原
最富想象力的环境预警,莫过于火灾之神——“毕方”。
![]()
《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讹火”,即莫名其妙的、怪异的火灾。毕方鸟只有一只脚,这奇特的形态,很可能源于先民对火焰跳动形态的抽象化想象——火焰不也正是“独脚”而立,且不断向上跳跃吗?
在极度干燥的季节,一场雷击、一次植物腐败的自燃,都有可能引发森林大火。先民无法理解其复杂成因,便将这种毁灭性的力量,具象化为一只独脚、形似鹤的火鸟。看见它,就等于收到了最高等级的“森林火险红色预警”。
四、虫灾与瘟疫:“酸与”悲鸣,灾祸并行
环境异常往往伴随次生灾害,《山海经》里还记录了虫灾与瘟疫的征兆。
![]()
《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酸与”外形恐怖,像蛇,有四翼、六眼、三足,它的出现预示着“其邑有恐”。这“恐”是什么?很可能是蝗灾或瘟疫带来的集体恐慌。它的复杂形态,正是先民对蝗虫集群(多眼、多翼)或是病毒(不可见却无处不在之恐怖)的恐惧叠加。
结语:先民的生存智慧与“气候密码本”
将《山海经》视为一部“加密”的远古环境报告,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怪力乱神,而是先民为了生存,与自然搏斗、观察、记录的伟大智慧。
先民们在篝火边传诵着“肥遗”和“毕方”的故事,其实是在进行最原始的环境教育,告诫后代要敬畏自然,要观察自然,因为大自然的每一次“反常”,都已提前派出了它的信使,只是这个信息,被先民写在了异兽的鳞羽毛之上,并永久流传。
上古时代没有“厄尔尼诺”、“拉尼娜”这样的现代科学术语,但先民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用鲜血和教训、用赋予神话的异兽,换来独特的气候标志,构建了一套独一无二的 “生物—环境”关联数据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