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白纸黑字的记载了韩信的谋反,有些人就是不信。
项羽派使者武涉劝韩信自立,韩信不听;蒯通又劝韩信自立,说了一大堆理由,最后韩信说道: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先生暂且说到这里吧!让我考虑考虑。
自立就是谋反,蒯通劝韩信自立,韩信没有拒绝,只是说考虑一下,这说明韩信确实想自立,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实力不足)而不敢。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韩信,韩信表现是: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认为功勋卓著,刘邦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
犹豫二字很能说明问题,韩信犹豫的是什么?
犹豫的是成功的机会,韩信不傻,想造反必须有足够的实力,韩信精于军事及算计,很懂打仗,他没有打败刘邦的胜算,这才是犹豫的原因。
蒯通一直劝韩信谋反
![]()
如果韩信有实力和能力打败刘邦,他干嘛要犹豫,直接刘邦不就行了。
干死
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为的是防止在齐地待久了,形成自己的势力,后来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借云游云梦泽的机会召见韩信,韩信的反应是:
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
刘邦将要到达楚国时,韩信曾想发兵反叛,又认为自己没有罪;想朝见高祖,又怕被擒获。
这里写得很清楚,“信欲发兵反”,当然最终没反,只能算谋反未遂,韩信听从他人的意见,拿着钟离昧的首级去取信刘邦,企图逃避处罚。
韩信这个行动是典型做贼心虚,蒯通劝韩信自立,韩信明显考虑了好几天,虽然最终拒绝了,但这个事情传出来,对韩信来说等同于谋反。
所以才会有人告韩信谋反,这不是没来由的,如果韩信一点污点没有,别人拿什么告韩信谋反,没有证据就是诬告。
韩信被刘邦抓了之后,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会被烹杀;高翔的飞禽没了,优良的弓箭就会被收藏起来;敌国破灭了,谋臣就会被杀死’。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我本来就应该被烹杀啊!
刘邦贬韩信为淮阴侯
![]()
就是因为这句话,很多人以为韩信是被冤杀的,是被皇帝功成名就之后杀害功臣的理由杀死的,就像越王勾践杀文种那样,实际上并非如此。韩信被杀一点都不冤枉。
刘邦此时没有杀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至少荣华富贵还在。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韩信的谋反事件,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
韩信暗中与陈豨,准备将来一起起事,陈豨叛乱时,刘邦亲自率军平叛,叫韩信一起去,韩信说自己病了不去。
然后暗中派人送信给陈豨,内容是: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和自己的家臣商量,晚上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中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一切部署完毕后,韩信就等待陈豨的回应。
韩信手下有个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这个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这个的弟弟上书给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商量,假称刘邦平定了陈豨的叛乱,准备在宫中开庆功宴,让萧何欺骗韩信进宫。
吕后杀韩信
![]()
韩信进宫后,吕后命令士兵把韩信抓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直接把韩信给杀了,三族也被诛杀,韩信被杀之前说了一句话: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竟然被妇女和小子欺骗了,难道这不是天意吗?
这是韩信谋反的来龙去脉,史书白纸黑字记载得很清楚,你要是不相信史书记载,那就拿出证据来推翻史书记载。
很多人说韩信忠于刘邦,他不可能谋反,垓下之战时,韩信有30万军队,那个时候不谋反,被贬为淮阴侯谋反,这说不过去。
说这话的人完全不懂历史。
韩信这个人野心极强,他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就是想得到王侯将相的地位,中低级官吏韩信根本看不上眼,萧何建议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就是这个原因。
韩信没有任何忠心可言,他只忠于自己的荣华富贵。
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证据,夏侯婴也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就是不重用韩信,结果韩信跑了,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许诺封他为大将,韩信才留了下来。
韩信逃走的原因是因为刘邦不重用他,这跟忠心没有任何关系,韩信就是为了名利,如果是忠心,就不会在乎封什么官。
韩信没有忠义可言,只在乎功名利䘵
![]()
关羽是忠义的代表,关羽前期跟着刘备打了一辈子仗,没有任何官职,经常东躲西藏、颠沛流离,关羽不仅没有抱怨,从来没要过高官厚䘵,这才叫忠心。
韩信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谁给他高官厚䘵,他就跟谁。
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做了执戟郎中,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参谋,品级虽然不高,但可以接近最高领导,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个官职别人羡慕都得不来,韩信不在乎,他要的是王侯将相。
项羽不给韩信高官厚䘵,韩信就逃走投靠刘邦,刘邦起初也不给,韩信又准备逃走,直到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承诺给他高官,韩信才不跑。
这叫哪门子的忠心?
这叫人往高处走,跟现代人求职一样,都希望做到高层,收入高,地位高,哪家企业出钱多,就加入哪家,这跟忠心无关,只跟利益有关,韩信就是这样的人。
韩信无功受䘵,没有立下任何功劳,直接封为大将,这开了刘邦封官的先河,算是重用韩信吧。
韩信是如何报答刘邦的?
逼刘邦封王。
韩信攻魏时,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韩信灭赵后,刘邦夺了韩信的军队,任命他为相国。
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人送信给刘邦,要求代理齐王,管理齐地。
韩信要挟刘邦封齐王
![]()
这就是赤裸裸地逼宫了。
刘邦起初大怒,但碍于形势,不得不违心同意,这就是刘邦的优点了,先处理项羽,再跟韩信秋后算账。
任何朝代,只要是实权君主,任何部下逼宫都等同于谋反。
很多人不认为韩信这个举动是谋反,那是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代,古代不一样,君王才有决策权,臣子只能建议,不能决策,更不能威逼君主。
韩信选择刘邦被项羽困在固陵的时候要求代理齐王,这个时间节点选得相当精准,就是故意的,要的是成功。
换了任何人是刘邦的地位,都不可能容忍韩信的行为。
君主这边被敌人包围了,形势紧急,张良献计让韩信率军来攻打项羽,韩信不来,反而要挟封王,这个举动不是谋反是什么?
哪怕你把汉文帝、唐太宗这些有名的贤君放在刘邦的位置上,也一样动杀心。
部将都来威胁了,君主还不处理,有何面目管理一个政权?
陈胜管不住部将,派出去的武臣自立为王,武臣也管不住部将,派出去的韩广也自立为王,这样的管不住部将的君主是缺乏能力和手腕的,只能被灭。
刘邦可不是普通人,他的手腕和能力特别强,对部将的管控能力也强,根本不能容忍这样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
韩信逼宫的行为让刘邦起了杀心。
垓下之战时,韩信只有临时的指挥权,只要有刘邦坐镇,韩信就不是主将,垓下之战的主将是刘邦,韩信只是前锋。
韩信
![]()
韩信只有30万军队的指挥权,并且只能是攻击敌人的指挥权,韩信要是让30万军队攻打刘邦,这帮军队分分钟就会把韩信给灭了,这事基本上不可能发生。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的,任何军队的控制都是靠政治手段的,不是说谁有指挥权,就听谁的,王翦灭楚有60万大军,王翦让这些军队灭亡楚国,军队百分之百听从,如果王翦让这批军队攻打秦国,王翦肯定第一个被灭。
这些基本的道理不懂,才会说出韩信有30万军队的时候不谋反,军队是刘邦组建起来的,是忠于刘邦的,随便一个将领就让军队改变信仰,神仙也做不到,也太小看刘邦的政治能力了。
以刘邦的政治能力,只要韩信在他眼皮底下,永远没有谋反的可能,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还把他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原因是在齐国待了整整十个月时间。
就算刘邦真不知道韩信在齐地干了什么,也会怀疑,会控制韩信。
韩信这个人的道德也特别差,史书有记载: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尤其是那句“人多厌之者”,意思是大多人都厌恶他。
因为韩信长得高大,但是不劳动,到处吃白食,在南昌亭长家里吃了几个月,韩信不但不感激,因数亭长妻子不给吃而生气。
这就是“斗米恩、升米仇”。
大多数人讨厌韩信
![]()
人家给你吃饭是情分,不给你吃饭是本分,南昌亭长又不是你韩信的亲戚,为什么要白白给韩信饭吃?
钟离眜是韩信唯一的朋友,在项羽被杀后,投靠韩信,韩信反而把钟离眜给逼死了,拿着他的首级取悦刘邦,这就是什么行为?
这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担当,只在乎自己利益的行为,韩信可以出卖任何人。
韩信就是自私自利的人,身边没一个朋友,大多数人都讨厌他,哪怕韩信位列王侯将相,也没有听说韩信身边有人忠心于他的。
韩信谋反一点也不奇怪,他干得出来,被杀也一点不冤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