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宿舍矛盾”是很多高校辅导员都会遇到的问题,当学生向辅导员申请换宿舍,辅导员该如何做?近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辅导员李文郡就此分享了她的工作经验——
文中列举了三类典型的宿舍矛盾:
一是作息差异矛盾,小A习惯早睡,却因室友熬夜打游戏、敲键盘讲语音,常到凌晨2点仍无法入睡,多次沟通无果后感到委屈。
二是生活习惯与责任感矛盾,小B的室友用完洗漱台不收拾、垃圾桶满了不更换,小B长期主动打扫却被指责“矫情”。
三是边界感缺失矛盾,小C的室友频繁未经允许使用她的垃圾袋、洗脸巾,甚至直接取用保湿霜,让她陷入长期隐忍的内耗。
在她看来,换宿舍从来不是解决矛盾的最优解——到了新环境,依然可能遇到新的差异与问题。真正能帮学生走出困境的,是教会他们“好好说话”。针对不同矛盾,她给出了具体的沟通引导:
面对小A的作息矛盾,她建议:别急着指责抱怨,先陈述事实与感受,“我睡眠比较浅,这阵子每天都要到两三点才能睡着,白天上课总走神,特别着急”,再温和提需求,“咱们能不能试试,你打游戏时戴个静音耳机,我也尽量调整入睡速度,互相迁就一下?”后来小王反馈,这样的沟通让室友倍感不好意思,主动买了静音键盘,还约定好11点后寝室保持安静。
针对小B的卫生问题,她提议:不要单独抱怨,而是找大家都没课的晚上,以“让寝室更舒服”为切入点,语气温和地发起讨论,“咱们一起聊聊,怎么让寝室住得更舒心呗?”一开始大家有些拘谨,当小宇说出“我觉得洗漱台用完擦一擦,下次用的人也方便”后,其他室友慢慢敞开心扉,提议“垃圾桶满了轮流倒”,最终四人一起写下寝室约定贴在门口,卫生问题从此迎刃而解。
对于小C的边界感困扰,她鼓励:不用怕被说“小气”,可以找轻松的时机委婉点明,比如递东西时笑着说“我那瓶保湿霜秋冬用着挺滋润的,你要是觉得好用,我把购买链接发你,咱们一起买还能凑满减”。这样既明确了“那是个人物品”,又不破坏气氛,后来室友主动道歉,坦言之前没意识到要打招呼,后续使用任何东西都会先征求同意。
在文中她指出,寝室矛盾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是大学生最生动的成长课。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室友熬夜打游戏,可能不是故意吵闹,而是白天满课,只能晚上赶作业、放松;室友用完洗漱台不收拾,或许是从小没养成相关习惯,而非故意刁难;室友用东西不打招呼,可能是在家庭中习惯了共用,没意识到寝室需要边界感。这些“不一样”并非“错误”,只是成长环境不同而已。
更重要的是,解决矛盾的过程,能让学生学会温和表达需求、理解他人处境——这些能力,比换一个宿舍更珍贵。未来步入社会,他们会遇到更多习惯、想法不同的人,寝室里习得的沟通与包容,终将成为与人相处的“软实力”。
在文章末尾她建议道:当寝室矛盾出现时,别急着逃离,先试着好好沟通一次,试着看见彼此的不同。或许那个曾经“想逃”的小窝,慢慢就能变成学生舍不得的“家”。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学生化解了矛盾,更教会了他们受益终身的与他人相处之道——这正是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所在。
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数理与统计学院辅导员李文郡
来源:辅导员说微信公众号。
![]()
声明:麦可思研究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02824882),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