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天井里开了15年的发廊,突然被城管部门通知搬移!李女士怎么也想不通,就到居委会哭诉。这发廊是她母女俩的生计,搬走之后,生意怎么做且不说,外面房租那么高,要是挣不到钱,往后的日子怎么过?普陀区真光四村小区综合修缮项目今年五月初正式推进之后,驻小区协助开展工作的街道综合执法队员赵秋平遇到第一个难题,就是李女士的美发店搬迁问题。由于工作方法得当,李女士搬迁到合法经营场所后,生意无缝对接,小区里面一个个堵点难点也迎刃而解。赵秋平的同事申锐说,他们是在工作中摸索到了“门道”,那就是心里时刻想着群众的生计。
视频:真光四村旧改拆违为何能顺利推进?因为他们心里想着群众的生计
这些是违建,却也是居民的生计
真光四村是一个建于1996年的小区。位于铜川路高陵路,与嘉定区一街之隔,地铁14号线从这里经过。小区里共有142个单元,生活着1788户居民。在居民的印象中,小区似乎一直处于修修补补的困境之中。小区老了,公共环境退化了,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今年5月初,这个小区的综合修缮项目正式落地。这也是今年普陀区体量最大的老旧小区综合修缮项目。老旧小区改造,违建拆除是入门“第一关”。为了让项目顺利推进,真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成立工作专班,进驻真光四村。
赵秋平和他的同事们就成了这个小区拆违的“排头兵”,每天在小区里忙忙碌碌。李女士的难题让赵秋平感到了压力。
![]()
李女士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很多年来,她都是跟女儿相依为命。她有很好的美发手艺,特别是风靡一时的盘发,让很多老顾客愿意横穿整个上海,光顾她的居家式美发工作室。
这一做就是15年。
她住在某栋的一楼,一梯四户。由于她的顾客人来人往,邻居们有些不开心,她就在自家的墙上开了个口子。其实是把一扇窗户改成了门,让顾客钻“窗”而入。虽然看上去比较窘迫,但顾客却不乏小有名气的演艺人员。他们把李女士的手艺带“出圈”。
![]()
在小区内破墙开店,显然是本次小区综合修缮的对象。赵秋平和他的同事们多次上门查看,了解李女士的经营情况。一有空就跟街道和居委协商,为李女士寻找一个可靠的地方,让她的生意继续,还不受太大影响。
小区里有个黄师傅,也给赵秋平们出了一个类似的难题。
黄师傅以前是做建筑装修生意的,在真光四村买房而居。近些年来,黄师傅的生活比较艰难。很多以前的老客户需要装修,家里有一些淘汰的旧家具,就让黄师傅搬走。因为黄师傅是一个比较好的手艺人,能把一些废旧家具修理一新,卖给需要的人,换一些钱补贴家用。
![]()
然而,天长日久,黄师傅楼下的空地上,就堆满了这些大件垃圾。虽然黄师傅用一张帘子遮盖,还是引起邻居们的反感。赵秋平和他的同事们了解到黄师傅的难处之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这些大件垃圾,一车就可以搬走,处理起来很简单。可是搬走了又能怎样?过些日子他还会把新的垃圾搬回来。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如果他能通过自己的手艺换取一份稳定的收入,问题就都解决了。”赵秋平说,他们打心底就想帮帮黄师傅。
![]()
生计问题解决,拆违准时卡上节点
赵秋平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黄师傅在小区里人缘不错。平时左邻右舍家里有修修补补的需要,他总是热心帮忙。
“当有个居民这样向我评价黄师傅的时候,我心头一亮,有了想法。于是,我就找到小区的物业公司经理,请他帮忙,聘黄师傅为小区物业公司的专职维修人员,给他开一份比较合理的工资。我这么一说,物业经理也很爽快答应了。很快,黄师傅就去物业公司上班了。那一堆大件垃圾,他主动处理掉了。事情解决起来,超乎想象地顺利。现在黄师傅还会以小区服务者的角色,帮助社区开展工作。”
![]()
黄师傅的转变,给了赵秋平们很大启发。赵秋平了解到,李女士在自己家里开美发工作室,客源比较固定,很多都是小区居民和回头客。她的获客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她在小红书和抖音都有数量可观的粉丝。
赵秋平说,与小区一路之隔的高陵集市是一个很适合李女士开业的场所。因为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也在该集市的二楼。李女士的美发工作室可以嵌入社区中心便民服务项目。李女士搬过去之后,也可以继续为小区里的居民服务。网上来的顾客,李女士也可以直接引导到新的店址,实现无缝对接。
听说这个计划之后,李女士觉得可行,于是搬店的日期就进入倒计时。
![]()
赵秋平说,新店开业,多少得布置一下,李女士一个人够忙了。于是他就协调小区里施工的师傅们,加班加点帮李女士的新店简单布置了一下。这样一来,既方便了李女士,又卡上了工作的节点。
日前,记者在高陵集市的二楼新店里见到李女士。她说店搬过来之后,生意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以前确实有过担心,现在做下来,很快就顺了。顾客还是老顾客多,新客来了,也很喜欢高陵集市的氛围。等待的时候,可以逛逛这个集市,还可以吃到美食。
“一开始肯定是我借高陵集市的流量呀。我相信,等我的店做好了,客人的口碑好了,我就能给高陵集市带来流量。我们相互成就。”李女士自信地说。
![]()
实际需求有落实,小区爷叔让出“地盘”
在真光四村,被称为“最硬的骨头”,是小区配电房边上一座老人们自搭自管的凉棚。该凉棚不仅时间久,还得到了小区里大部分爷叔们的支持。赵秋平说,他们通过处理李女士和黄师傅的个案,逐渐对小区居民多了一些理解和关怀:“关键是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着争取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配电房边上的凉棚,就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解决的。
![]()
据赵秋平介绍,这个棚子原先是由 67 号一个老大爷自行搭建的。老大爷搭建这个棚子的目的,是为了给老伙伴们提供一个休憩聊天的空间。后来老大爷离世了,这个棚子就成为附近居民共同维护的“领地”。
凉棚有 12 平方米左右,简易的钢管结构,凉棚下摆放着很多桌椅等老旧用品。每到傍晚,阿姨爷叔们便会聚在这里聊家常,烟火气十足。凉棚稍有损坏,老人们就会自主凑钱维修。
违建就是违建,再多的爷叔支持,也改变不了凉棚违建的性质。因此,每次小区环境整治时,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上门劝说拆除,但爷叔们无论如何都不同意,“硬扛”了 15 年。
![]()
“在我们之前,社区里很多人都去劝说过,都吃了闭门羹。我们在小区里才几天?能不能说动这些老爷叔?我心里真没底。”赵秋平说,一段时间一来,那个凉棚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和居委相关负责人在明知也会吃闭门羹的情况下,还是硬着头皮去做工作。
赵秋平说,他们先找到凉棚的“维护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再逐个去耐心细致地去做工作。经过他们多轮沟通,赵秋平了解到老人们的真实想法,就是在综合改造后的小区里,能不能给他们准备一个可以聊聊天的活动空间?
![]()
老人们提出这个想法,赵秋平立即跟工作专班以及负责项目的同事们讨论。大家觉得综合改造后的小区,理应解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关方案可以微调。
凉棚的“维护人”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也立即变得好融通了。他们主动提出来:“小区的生活品质提升,每个居民都有责任,我们不能拖后腿!我们也想通了,我们自己搭建的凉棚自己来拆除!”
目前,这个小区的综合改造进展顺利,多栋居民楼已经露出了改造后的新面貌。赵秋平的同事申锐说,在真光四村的旧改保障工作中,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是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小区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他们还是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的。
![]()
记者手记:执法惠民如何落到实处?
“执法人眼里的违建,也许就是普通市民的生计。我们不能一拆了之,要为市民的生计着想。”听到普陀区综合执法队员赵秋平这么说,记者就明白了真光四村旧改工作能够平稳有序落实的内在逻辑。在赵秋平们眼里,“执法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在实处,落在执法细节上。
记者在小区里走访的时候,居民们热情主动地跟赵秋平和他的同事们打招呼,让记者感受到他们跟居民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有居民对赵秋平穿制服感到新奇。赵秋平解释说,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不是执法,他们在小区里都不穿制服,这样有利于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细节,让记者印象特别深刻。
赵秋平说,真光四村旧改工程保障工作,是他们执法惠民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捡破烂的居民成了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一个在家开美发店的居民融入了社区便民服务点。赵秋平们的执法任务完成了,居民的生计有了着落,他们还能用自己的劳动和技艺回馈社会,获得了展示自己人生价值的更大的舞台。
为赵秋平和他的同事们点赞!为普陀区城管执法者努力探索执法惠民的精神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