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
失根的乡村
当乡土记忆被瓷砖覆盖
当挖掘机的轰鸣打破乡村的宁静,百年老房的木梁被当作废柴丢弃,取而代之的是贴满瓷砖的“城市别墅”—— 这一幕正在许多乡村上演。
青砖黛瓦的地域特色让位于千篇一律的罗马柱,顺应地形的错落布局变成了整齐划一的行列式建房。
在这场 “向城市看齐” 的改造中,乡村正在失去最珍贵的文化基因。而江西婺源虹关村的实践,或许能为我们找回乡土建筑的 “根” 提供答案。
01
乡村建筑陷入“城市化”迷思
行走在当下的乡村,很容易产生时空错乱感:北方村落里冒出带岭南骑楼元素的洋房,江南水乡边建起贴满文化石的“城堡”,曾经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正被同质化的 “城市复刻品” 淹没。
这种变迁背后,是城市文化冲击下的价值错位。上世纪90 年代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带回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在他们眼中,水泥楼房比木质老屋更坚固,瓷砖墙面比黄泥墙更整洁,罗马柱比马头墙更 “有面子”。
![]()
▲青砖黛瓦的传统聚落
![]()
▲穿插 “城市别墅” 的村落
贵州石头寨曾有 “无石不成寨” 的传统,如今村里半数房屋换成了水泥平顶;苗寨的 “木头房” 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砖房,那些与树木崇拜相关的建筑习俗也随之淡化。
![]()
▲贵州石头寨现存传统石屋
![]()
▲苗寨的 “木头房”
更令人惋惜的是建筑智慧的流失。传统乡土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与自然相处的密码:南方的斜屋顶角度精准适配降雨量,北方的厚土墙能实现冬暖夏凉,山区的吊脚楼完美适应坡地地形。而这些经过千百年沉淀的智慧,在“城市别墅” 的复制中被彻底抛弃。
02
婺源虹关村的“微更新”智慧
在 “徽墨名村” 婺源虹关村,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里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群,1600 年的古樟树下,清末制墨大师詹成圭的宅第 “留耕堂” 历经修缮,依然散发着文化魅力。虹关村的秘诀,在于 “修旧如旧、新旧共生” 的微更新智慧。
![]()
▲虹关村总体鸟瞰
![]()
▲留耕堂航拍
“能小修的绝不大修,能用原构件的绝不更换新构件”,这是虹关村古建修缮的铁律。这种改造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记忆,又满足了现代生活需求。
金融支持让微更新更具可持续性。2025 年,上饶银行的 50 万元 “绿标贷” 精准落地留耕堂,这笔资金专门用于复原古法制墨工艺,将老宅打造成徽墨主题民宿与研习所。如今,游客在这里既能睡在雕花古床上,又能体验制墨技艺,老建筑真正实现了 “活态传承”。
![]()
▲留耕堂院落入口
![]()
▲留耕堂读书空间
![]()
▲留耕堂正堂匾额和木雕门窗
![]()
▲留耕堂家庭套房独立的天井和楼梯
虹关村的实践证明,传统建筑并非现代生活的障碍。截至 2025 年,该村已有十余栋古宅通过微更新焕发新生,既保留了 “白墙黛瓦马头墙” 的徽派特色,又实现了人均年收入的持续增长。
03
白川乡的“守旧”创新
远在日本岐阜县的白川乡合掌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保护乡土建筑的典范。
![]()
▲日本岐阜县的白川乡合掌村
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在2024年的“保护性更新”中,坚持着“两不两留”的原则:不引入非本地建筑材料——所有维修必须使用传统的茅草、木材等本地材料;不改变“合掌形屋顶”——保持60°的屋顶坡度,这是适应当地降雪气候的智慧结晶;留本地工匠——仅使用传承3代的“合掌造工匠”施工,确保工艺的传承;留乡村生产场景——在合掌屋内保留“养蚕架”“稻谷储存间”,村民照常从事传统农业。
![]()
▲冬季的合掌村
![]()
▲“合掌造”
![]()
▲屋中“地炉”
川乡的保护理念很明确:乡土建筑的价值,就藏在“在地材料、在地工艺、在地生活”里,丢了这些就丢了根。他们清楚地知道,保护不只是保护建筑本身,更是保护建筑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种“守旧”恰恰是最有远见的创新。
![]()
▲村民集体更换合掌造茅草屋顶
![]()
▲室外消防
04
找回乡土建筑的“根”
乡村建筑改造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更好地成为乡村。
婺源的经验告诉我们,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在虹关村,改造后的老建筑成了“乡土旅游的亮点”,村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还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真正实现 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
▲虹关村全貌
![]()
▲留耕堂
![]()
▲ 合掌村
![]()
▲ 合掌村
反观那些盲目追求“城市化”的改造项目,不仅破坏了乡村风貌,更扼杀了乡村的活力。当乡村变得既不城市又不乡村时,我们就真的失去了乡土文化的根。
乡村建筑应该是生长在土地上的,而不是移植到土地上的。
结语
在婺源虹关村,一位老师傅指着刚刚修复的老木房说:“这房子我爷爷的爷爷住过,现在我的孙子还能住。什么东西能比这个更有价值?”
乡村建筑的“根”,从来不在那些光鲜的外表,而在那些能够容纳真实生活的空间里。当我们盲目扔掉老瓦、木梁时,我们扔掉的不仅是材料,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资料引述:
1 . https://pic.nximg.cn/file/20231231/31799068_133604378109_2.jpg
2 . https://www.vcg.com/creative/1496709220.html
3.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39625215_17fd4e1ff001002mbg.html
4.https://www.ff.cn/cd/YRNGDpmvr60aLX6PPvwljyzx42qMd3WQ.html
5.https://www.sohu.com/a/244652449_778987
6.https://www.sohu.com/a/793964813_121123833
编辑 | Fufuu
责编 |杨卓航
初审 |袁兆童
终审 |黄 山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