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Sriperumbudur工业区,一群当地工人突然集体离开生产线,抗议“像机器人一样工作”。
这条为苹果手机组装的产线,就此停滞了整整三天。
![]()
当年,富士康宣布把价值3000亿人民币的产能转移出中国。
外媒马上炒作,说郭台铭把中国的饭碗端走了,话说得震天响。
但事实真相如何?这场看似浩大的产能转移,真的如外界所说的那样顺利吗?
![]()
五年前,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站在新德里的投资论坛上,信心满满地宣布将在印度打造新的制造帝国。
这个决定立刻获得了印度政府高规格的接待,仿佛世界工厂的接力棒即将完成交接。
实际上,富士康的产业布局调整早已开始。2015年左右,这家代工巨头就逐步将部分生产线从沿海地区迁往河南、山西等内陆省份。
当时有经济学者指出,这是制造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符合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
![]()
而这次,富士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按照规划,富士康将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投入约12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基地,预计创造五万个就业岗位。
从2022年起,富士康就开始在印度、越南等地布局。公开数据显示,其在海外的新增投资已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
![]()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富士康在印度的开拓之路,远没有预想中顺利。
印度基础设施的不足,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工厂,仅2023年就经历了二十多次突发停电,每次停电都意味着整条产线的停工。
![]()
供应链的短板同样明显。一个简单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从钦奈港到工厂的零部件运输,平均需要四天时间。
这与中国珠三角地区“当天订货、当天送达”的效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表面上,印度工人月薪约1000元,比中国大陆低三分之一。
但综合计算后,印度工厂的生产成本反而比中国高出约15%。
这背后的原因是,超过七成的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运输到印度。
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经过跨国运输、海关清关等环节,成本可能翻了两番。
管理方式的冲突更是让富士康头疼。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印度却遭遇了强烈抵触。
印度工人对严格的工作纪律表现出明显不适应:限制洗手间时间、禁止携带手机进入车间等规定都引发了抗议。
2023年底,因一名工人被扣除半天工资,引发了上千人罢工,导致新厂区建设延误近十天。
![]()
富士康在印度遭遇的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制造业的一个深层规律:单个企业可以迁移,但整个产业生态却难以复制。
![]()
在郭台铭的决策逻辑里,制造业等于便宜的劳动力加上土地和优惠政策。这个公式看似完美,却忽略了中国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的完整产业生态。
中国的优势,从来不只是成本数字那么简单。
在深圳,如果你需要一个特殊规格的螺丝,打个电话,半小时内就有供应商送来样品。
在郑州,当地政府为保障重点企业生产,甚至会专门配置应急发电设备,确保生产线不受停电影响。
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响应速度,是中国制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东莞,方圆五十公里内可以找齐手机制造需要的所有零部件和加工服务。
这种产业聚集效应,是经过数十年自然演化形成的。
反观印度,虽然手机组装厂已经落地,但大部分元器件仍依赖进口。一部在印度组装的智能手机,超过一半的零部件仍然来自中国。
这种依赖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在印度,物流支出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超过12%,而在中国这个数字通常控制在5%以内。
![]()
面对重重困难,富士康开始重新思考其全球布局。2024年初,富士康宣布在郑州设立新的研发中心,投入约70亿元人民币。
![]()
这个研发中心不从事大规模生产,而是专注于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链协同,这被业界解读为富士康在调整其产业转移策略。
但回归之路也面临新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为应对iPhone新机型的生产高峰,郑州工厂将工人入职奖金提高至9500元,并放宽了部分招聘条件。
然而,新一代工人的期望已经改变。生产线工人每天需要在流水线上站立工作超过九小时,面对单调重复的劳动,很多年轻人工作不到一个月就选择离开,能够坚持到拿满奖金的人数不足四成。
与此同时,本土竞争对手正在快速成长。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等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代工企业,而是在技术和创新上实现了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她曾是富士康最早的一批生产线女工。
如今,她带领的企业已经成为富士康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并成功获得了高端手机机型的订单。
一位曾在富士康工作多年的供应商感叹:“当年我们在深圳,一天要准备五十吨粮食、两百头猪才能保证工人伙食,这种产业规模不是随便哪里都能复制的。”
![]()
回头看,郭台铭在重新调整产业布局后表示:“中国制造业的生态系统是独一无二的。”这番表态,与他早年关于“给大陆带来工作机会”的言论形成了有趣对比。
制造业的竞争力,从来不是简单的成本算术题,而是生态系统综合实力的体现。
当印度工人为工作条件抗议时,中国的无人工厂已经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
这场制造业的竞赛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成本竞争,进入了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全方位比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