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乔·罗根的播客节目里,马斯克又放了个“科技烟花”——他说未来五六年内,手机和APP就要成为历史文物了。按照这位“未来预言家”的说法,我们现在捧在手里当宝贝的智能手机,将来会变成AI推理的“边缘节点”。具体来说呢,设备只剩下显示画面、播放声音的基本功能,核心逻辑全交给云端AI和本地AI实时互动。最绝的是他说“不再需要操作系统或APP的概念”,这下可好,苹果和谷歌的工程师们可以直接改行去写科幻小说了。
![]()
消息一出,网友们立刻分成了两派。理性派在认真思考技术可行性:没有手机,我该对着什么喊“给我来份炸鸡”?是眼镜?是手表?还是干脆在空气中比划手势?更现实的问题是,追剧听歌总得有个载体吧,总不能指望AI直接把画面投射到我的视网膜上,那要是系统卡顿了,我是该揉眼睛还是重启大脑?而吐槽派则翻起了马斯克的“科技黑历史相册”:那些在空中绽放的“烟花火箭”,那些在发布会上卡成PPT的电动皮卡,还有那些说要拯救人类却先让推特改了名的宏伟计划。有人痛心疾首地说,这些放烟花的钱要是捐给贫困人群,不知道能解决多少温饱问题。
可是回想一下科学史上的名场面: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扔铁球时,围观群众笑得最大声的那些人,后来都成了物理课本里的反面教材;牛顿被苹果砸中时,旁边有人嘲笑“这傻子居然要研究众所周知的东西”,现在怕是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科技的进步从来都是先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再有磕磕绊绊的实践。就说马斯克那些变成“烟花”的火箭,在航天专家眼里可是珍贵的实验数据,这些看似失败的尝试,说不定正在为未来的星际旅行铺路。
![]()
更耐人寻味的是,我们普通人常常会陷入“达克效应”的陷阱——越是无知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就像那个经典段子:有人混进博士群看他们讨论“雨滴会不会砸死人”,笑呵呵地截屏发朋友圈吐槽“这群书呆子”。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问题涉及流体力学、终端速度等专业概念,真正可笑的到底是谁呢?还有小学数学课本里那个一边进水一边放水的泳池,被全网当成笑料,却没人想到这正是模拟现实中的动态系统。
说到现实,二十年前的人们也很难想象,如今我们能用巴掌大的玻璃板叫外卖、打视频、扫码支付。当年诺基亚总裁说“苹果手机成不了气候”时,恐怕也没料到自己的公司后来被清扫出了手机阵营。所以对于马斯克的预言,我们不妨保持开放心态。五年后若真实现了,咱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要是没实现,反正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过期预言,谁还记得十年前有人说要造飞行汽车呢?
我们这些普通人与其忙着嘲讽,不如学会欣赏这些“疯狂的想象力”。毕竟改变世界的从来都不是冷嘲热讽,而是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就算最后证明马斯克又在画大饼,至少这张饼画得足够让人脑洞大开。至于现在?该刷手机继续刷,毕竟在AI统治世界之前,外卖优惠券还得靠它来抢呢。
![]()
图片为AI创作,仅为丰富文章版面,和内容无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