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几十年的主食,竟然能“伤肝肾、致癌”?一大早,61岁的李阿姨照例去小区附近的早点摊买了大米粥、白面馒头和一碟油条。
她边吃边和邻居聊着健康话题,突然邻居悄悄说:“最近网上都在传,白米饭、白馒头、油条这些主食吃多了,居然对肝和肾都不好,还可能致癌。真的假的呀?”
李阿姨一愣,想起自己的老伴刚做了体检,肝功能有点异常,两人最近刚讨论要不要换吃全谷物。但这些传言到底有无科学依据?我们最常见的3种“米面主食”,真的会带来健康风险吗?吃法、量、频率又该如何拿捏?
![]()
网络传闻反复提到的三类主食,精白米、精白面制品(如馒头、白面包)以及油炸类米面食(如油条、炸糕),到底藏着哪些健康隐患?
“致癌”这个标签吓坏不少人,但实际上并不等同于普通食物本身直接致癌,而取决于其中的某些成分和特殊加工方式。
比如,精制米面含有高糖、高升糖指数(GI),长时间大量摄入,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或2型糖尿病;油炸之后,某些有害物质如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含量大幅上升,这些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
此外,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也提示,长期过量摄入精白主食与心血管、肝肾等多系统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
以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发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为例,每餐中有超六成主食为白米饭、白面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生率高出普通饮食人群约12.6%。
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30万人健康监测显示,每周食用油条、油饼4次以上者,肝酶水平升高人群比例为18.2%,高于每月食用1次以内者近2倍。
对于慢性肾病患者,长期高GI主食摄入还会加重肾脏负担,肾功能下降案例比普通主食人群增加约8.7%。
继续追问:是不是所有人都要远离这些“米面杀手”?其实,合理选择、科学搭配和适度食用,是主食健康的关键。主食本身不是“坏人”,关键在于你“怎么吃”和“吃多少”。
对比欧美日韩等慢病发病率较低地区的饮食结构,主食主要以全谷物、杂粮、糙米为主,精白主食比例低,而中国人偏爱精细加工的米面制品,导致营养成分损耗严重,膳食纤维含量比全谷物低约75%。而油炸主食,则是双重“高热量+潜在致癌物”的负担。
![]()
其实,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大多数中老年朋友都能大大降低“伤肝肾、致癌”等健康隐患:
精白米面要控量,主食结构可多元化。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主食中,全谷物和杂豆摄入量应占额1/3(约50-150克)。将精白米、面与糙米、玉米、小米、燕麦、红豆等杂粮掺着煮,既能补充膳食纤维,还能延缓血糖上升,减轻肝肾负担。比如,早餐的白面包不妨换成全麦面包或燕麦粥。
油炸米面要限频,关注丙烯酰胺与油温。
油条、炸糕等虽然香,但高温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反式脂肪酸等有害成分,吃得越多、产生风险越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油炸食品每周最多1-2次,每次摄入量不超50克。购买时尽量选择新鲜炸制、色泽浅黄、油质干净的产品。家中自制时控制油温,建议不超180°C。
![]()
不迷信“网红黑名单”、警惕信息误导。
很多自媒体报道把所有精白主食或油炸食品“一棒子打死”,其实是把健康风险“绝对化”了。致癌风险来源于“量”和“习惯”的累积,而不是偶尔吃一顿白饭、炸元宵就出问题。科学对待网络传言,权威指南和营养师建议才是健康最靠谱的方向。
长期坚持这样调整,你会发现:主食美味不缩水,健康风险却大大降低。2022年中国膳食指南数据测算,主食多样化者肝肾疾病相关生化指标改善率提升22.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