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 Sky】全球震撼音乐,瀚斌服饰有限公司
文/南坊夜话
你以为深圳的摩天楼够密?重庆的立体魔幻够绝?但敢在城建上跟上海“掰手腕”的,偏偏是这座常被忽略的千年古城——广州。
2024年最新数据摆在那:广州地铁客流强度1.2万人次/公里,略超上海的1.1;白云机场年客流7800万,虽不及上海“两场总和”,但单场运力已追平浦东。更关键的是,它藏着另外两座城没有的“上海基因”——不是复刻,是骨子里的呼应。
一
为什么是广州?先看“先天牌”:平原纵深里的百年伏笔
深圳被莲花山、塘朗山夹着,CBD拓展只能“见缝插针”;重庆把高楼建在山脊上,看似魔幻却缺连片空间。唯独广州,坐拥珠三角连片平原,从白云山脚到番禺江边,一马平川的格局,像极了江浙沪的地理基底——这不是巧合,是百年前就埋下的伏笔。
明清时期,广州人就靠“桑基鱼塘”改造沼泽:挖塘养鱼、塘基种桑,把珠三角的滩涂变成了能住能商的平原。到了1901年,广州拆了千年城墙修马路,沿珠江的“长堤大马路”直接按网格化规划,比上海外滩的第一条马路(1846年的外滩路)晚了半个世纪,却少了“租界分割”的零碎——这种“连片开发”的思路,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珠江新城。
反观上海,长三角平原开发早,但清末被划分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各区规划各搞一套,后来花了几十年才慢慢整合。而广州从一开始,就没被“分割”的历史束缚,平原纵深成了它最硬的“底气牌”。
二
珠江畔的“黄浦江共鸣”:百年前的钟声早有伏笔
去过上海外滩的人,再站在广州沿江西路,会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错觉——不是高楼长得像,是那股“江与城共生”的繁华气。
1846年,上海外滩建起第一栋西式建筑“亚细亚大楼”,后来成了“万国建筑博览群”;几乎同时,广州十三行的洋商们,在珠江边建起了粤海关办公署。1916年,广州粤海关大楼落成,楼顶的钟楼机芯,跟上海海关大楼(1927年建成)的钟楼来自同一家英国公司——约翰·泰勒厂。
老广州人至今记得,民国时期每到整点,珠江畔的钟声和黄浦江畔的钟声会同时响起,都是《威斯敏斯特报时曲》。有当年的报纸记载,坐船从香港到广州的商人,听到钟声就知道“到广州了”,就像上海人听到外滩钟声就知道“到码头了”。这种“沿江而兴”的繁华,不是刻意复刻,是两座通商口岸城市共同的成长轨迹。
如今上海外滩看的是陆家嘴的摩天楼,广州沿江西路望的是珠江新城的玻璃幕墙,江风里飘的,都是“靠水兴城”的故事。
三
广州的“痛”:城中村与高楼的“差一口气”,藏着时代往事
原文说“城中村阻碍规划”“高楼没破600米”,这背后不是“没能力”,是藏着两段有意思的时代往事。
先说城中村。1980年代,广州是“改革开放先行城”,当时有个政策叫“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允许各村搞乡镇企业。石牌村靠卖电子零件成了“华南电子第一村”,棠下村靠制衣厂让村民盖起了“握手楼”。那时候没人想到,这些“先富起来”的村子,会成后来的规划难题:天河CBD都建好了,冼村还夹在中间,直到2010年亚运会前才开始改造。有老规划师笑称:“广州是先把‘珍珠’(CBD)串起来,再回头捡‘沙子’(城中村)。”
再说说“没破600米”的高楼。珠江新城曾规划过一栋630米的“广州塔旁地标”,比上海中心(632米)只矮2米。但2015年规划调整时卡了壳——白云机场的航线正好对着珠江新城,超高楼会影响航班起降。当时有专家建议“抬高机场跑道”,但白云机场年客流已超7000万,一改造就要停航,最终只能妥协。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不能停”的客流,反过来证明了广州的底气——连机场都忙到没法改造,还缺“冲高”的实力吗?
四
上海的“稳”与广州的“冲”:城建里的城市性格
上海的城建下限高,赢在“老底子”。1929年,上海就搞了“大上海计划”,从江湾体育场到市政府大楼,整体规划严谨,哪怕后来经历战乱,框架也没乱。现在新天地改造,把石库门的老墙保留下来,里面装咖啡店,这种“修旧如旧”的细腻,是几十年沉淀的功力。
广州的城建上限高,胜在“敢闯”。珠江新城从1993年规划到2010年成型,只用了17年,比上海陆家嘴(1990-2000年)还快。但它的“下限”也明显:越秀区的骑楼老街旁边就是城中村,天河CBD的玻璃幕墙对面是握手楼——这种“混搭”不是乱,是广州的老脾气。
清末民初,广州就是“十三行洋行”和“西关大屋”并存,洋商穿西装,本地人穿长衫,互不干涉又彼此交融。这种“边发展边调整”的基因,到今天还是没变:它敢把高楼沿珠江铺开,也敢让城中村“先存在再改造”,就像个敢闯的年轻人,有冲劲但缺了点“精雕细琢”。
五
结语:两座城的“暗战”,从来不是输赢
有人说上海是“精致的优等生”,每一步都稳;广州是“潜力股”,上限高但需要打磨。其实从珠江钟声到黄浦江浪,两座城的城建故事,藏着中国城市的两种可能:一种是“慢工出细活”的沉淀,一种是“敢闯敢试”的突破。
如果广州能把城中村的“沙子”筛干净,把规划的“碎片”拼起来,凭借平原纵深、沿江优势和实打实的客流基础,未必不能和上海“平起平坐”。毕竟,从十三行到珠江新城,广州从来都不缺“叫板”的底气——缺的只是多一点“打磨”的时间。
原载《铃子随笔》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