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南海海域上演了一幕令人十分惊讶的军事事故: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上,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半小时内相继坠海。尽管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但两架装备总价值超2亿美元,均构成美军最高等级的A级事故。
![]()
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回答记者的这一问题时将事故原因归咎于“劣质燃油”,称“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就是使用了劣质燃油!”然而随着调查深入,这一说法逐渐站不住脚,更多隐藏在事故背后的真相开始浮现。
![]()
燃油争议:从“首要嫌疑”到“排除可能”
特朗普是在飞往东京的“空军一号”上曾明确表示“事故原因很可能与燃油有关”的,这一回答合情合理,因为只有使用的同一种劣质燃油最有可能使两架军机在半小时内相继出现事故,军迷朋友们也都认可这一说法。
而且从过往记录来看,这艘1975年服役的“老兵”,燃油存储与输送系统已历经半个世纪损耗,2021年美军内部报告就曾披露其部分燃油舱存在锈蚀渗漏问题,输油管道因材质老化出现多处裂缝;2022年更发生过航空燃油污染淡水舱的严重事故,导致舰上数千人断水3天。所以美总统回答的这一解释,其实是十分合理的。
![]()
但据《中国能源报》等媒体11月2日的报道,随着调查推进,“燃油问题”的说法逐渐站不住脚了。据“尼米兹”号航母燃油保障分队军人作证,坠入海中的战斗机和直升机使用的燃料,与其他舰载机完全相同,且所有舰载机均从同一储油罐加注燃油——关键在于,其他使用该批次燃油的舰载机在飞行过程中均未发生任何异常。
![]()
而且为进一步验证,美军从涉事储油罐中提取了航空燃油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尽管检测持续了3天,但实验室始终未发布任何关于燃油质量低劣的报告。
![]()
这些都有力的反驳了特朗普的猜测,也让美军不得不将调查方向转向其他可能。要知道,“尼米兹”号此次执行的是“谢幕之旅”,出发前虽通过美军适航审查,但审查报告明确提及“部分燃油系统备件因停产只能使用二手替代件”,即便如此,从实际证据来看,目前还无法判定是燃油补给环节成为导致此次事故的“致命短板”。
雷达干扰:看似合理却难成立的“猜测”
在尼米兹航母两次坠机事件发生之后,就有人提出“雷达干扰”的可能性,认为或许是外部电磁力量干扰了军机的导航与控制系统,导致两架飞机接连失控坠海。但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也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极端强大的电磁攻击才能让飞机航电系统失灵,现实中这几乎做不到,所以这一猜测在现实场景中几乎难以成立。
![]()
首先,“尼米兹”号作为美军核动力航母,其战斗群配备了完善的电子侦察与反干扰系统,航母本身及护航舰艇均装有先进的雷达预警设备,可实时监测周边电磁环境,若存在外部雷达干扰,美军必然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信号并作出反应,而非在事故发生后毫无察觉。
![]()
其次,南海海域虽为多国活动区域,但当前并无任何证据表明有第三方力量在事发时段开展电磁干扰行动,所谓“雷达干扰”更多是对雷达信号和航电系统等不是很了解的推测,缺乏实际证据支撑。
要知道,航母战斗群拥有多种电磁监测设备,所以,第三方难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实施干扰。更何况,美军此次坠机发生在“例行训练”过程中,并非处于高强度冲突环境,他国没有主动发起强大雷达干扰的动机。因此,尽管“雷达干扰”听起来具有“戏剧性”,但从现实逻辑与证据链来看,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
深层症结:装备老化、战略透支与人为失误的三重困境
排除燃油与雷达干扰后,其实事故的真相还得看向美军自身的“内部问题”,具体可归结为装备老化、战略透支与人为失误的三重叠加。
从装备层面来看,“尼米兹”号的“老态”早已不是秘密。这艘1975年服役的航母,至今已超期服役50年,核反应堆虽经多次维护,但按照原始设计,其理论极限寿命也仅为50年,2025年的这次部署本就是“超期服役”后的“最后任务”。长期的高强度部署让航母关键设备损耗严重:蒸汽弹射器故障率较设计标准飙升三倍,部分舰载机维护零件因制造商停产,只能从停飞飞机上拆解二手配件——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维护模式,本身就容易为事故埋下隐患。
![]()
更关键的是,此次坠机的两架军机虽造价高昂(MH-60R单机价格约1.08亿美元,比F-35还贵;F/A-18F双座版单价突破1亿美元),但均需依赖航母的保障系统运作。例如,MH-60R的反潜探测系统、F/A-18F的航电系统,都需要与航母的指挥控制系统实时联动,而“尼米兹”号老化的设备极有可能在数据传输、信号同步上出现延迟或偏差,尤其在起飞阶段,这种细微的故障便可能被放大,最终引发事故。
“尼米兹”号从3月从美国西海岸出发后,已在海上部署超7个月,期间不仅要在中东海域应对地区冲突,还要前往南海开展“威慑性训练”,高强度的任务安排让舰员与装备均处于“疲劳状态”。
据美国海军学会网站统计,2025年美军在南海的舰载机起降架次较2023年增长35%,“尼米兹”号的燃油消耗速度远超预期,不得不缩短补给间隔、增加单次补给量——频繁的任务压缩了装备维护时间,也让舰员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事故率自然随之上升。
而人为失误,很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次两架军机均在起飞阶段坠海,这一环节对飞行员操作的精准度要求极高,需严格遵循起飞流程:从发动机启动、航电系统检查到与塔台的信号确认,任何一个步骤的疏漏都可能引发危险。加上长期部署导致的疲劳,极易出现操作疏忽。
即便飞行员操作无误,若军机本身存在未被检测到的零件故障,也可能在飞行中突发意外。2023年,部署在波斯湾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就曾因舰载机发动机频繁熄火,查出燃油中水分含量超标;2024年“福特”号航母试航时,因JP-5燃油中含有微量金属污染物,造成4架F-35C发动机叶片磨损——这些过往事故都证明,美军在装备维护与质量管控上的漏洞,早已成为引发事故的“常规诱因”。
![]()
特朗普对“劣质燃油”的猜测,或许是出于对美军装备“绝对优势”的自信,不愿承认其内部体系的缺陷;而网友对“雷达干扰”的联想,则忽略了航母战斗群的实际防御能力。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事故背后的深层问题:当美国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全球军事威慑中,却忽视了装备维护、人员保障与体系优化时,即便拥有单价超1亿美元的先进军机,最终也只能沦为“南海海底的残骸”。
消息来源:《中国能源报》11月2日报道《美两军机连续坠入南海,最新调查曝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