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提起鲁迅,我们总先想起他笔下的锋利与冷峻,却少有人细想:这位文坛巨匠的身后,曾站着一群怎样的知识分子?
张守涛历时十年写就的《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现代英俊》,恰好为我们揭开了这段被时光尘封的精神联结,让我们看见先生除了“斗士”之外,满是温情与担当的另一面。
![]()
作为作者第三本聚焦鲁迅的著作,这本书没有走学术考据的艰深路子,反而以“朋友圈”为切口,把鲁迅与周作人、台静农、瞿秋白、萧红、巴金等二十多位现代知识分子的交往娓娓道来。
它不只是简单罗列史实,而是从每个人的生平与作品里,挖出鲁迅与他们精神共振的密码——既有师生间的传道授业,也有朋友间的推心置腹,更有灵魂层面的相互映照。
就像黄乔生在序言里说的,此前对鲁迅与知识人的研究多是零散个案,而这本书最难得的,是把这些个体串联成线,织就了一幅完整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谱系。
鲁迅曾写下“愿有英俊出中国”,而他自己,正是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英俊”。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知识分子扛起了文化救国的大旗:瞿秋白与他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知相惜,萧红在他的鼓励下写下《生死场》的苍凉,巴金沿着他的笔触探索人性的光明……
![]()
这些交往里,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诲,只有“师的尊严”与“友的温情”,精神品格成了彼此联结的最大纽带。
作者从海量史料与最新研究成果里筛珠拾玉,把这些故事写得既有文史深度,又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岳南说“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用来形容这本书再贴切不过。
十年时间,作者没有急着赶工,而是慢慢打磨每一个细节,让鲁迅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关系变得立体可感。
那些被我们熟知的名字,在与鲁迅的交集里,露出了更鲜活的模样——他们或许有分歧、有争执,但始终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彼此扶持。
而鲁迅的精神,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往,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化里最珍贵的宝藏,直到今天仍在滋养着我们。
合上书页,忽然想起鲁迅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先生的伟大从不只是文字的锋利,更在于他用一生的光,照亮了一群知识分子的路,而这群人又带着这份光,照亮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样的精神传承,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永远铭记。
涛哥俺的新书《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现代英俊》近日出版,全面系统深入地书写了鲁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重点探究了鲁迅对其影响,认为鲁迅及鲁门弟子才是上世纪最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本书历时十年完成,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史料,文史融合雅俗共赏,兼具可读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众多名家推荐,请大家多多指教:
最新热文推荐:
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