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一项特殊规定引发热议:即便没有课程安排,学生也不得在宿舍逗留,学校会将学生统一 “赶出” 宿舍,仅给予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校方称此举相比统一组织早自习更为 “宽松”,初衷是希望学生走出宿舍,远离懒散氛围,投入到学习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中。然而,这一看似 “为学生好” 的管理方式,却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更折射出部分高校育人理念的偏差。
最现实的困境莫过于恶劣天气的考验。一旦遭遇下雨,被 “赶出” 宿舍的学生若未能抢占到有限的自习室资源,便会陷入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有学生拍摄视频显示,雨天里不少同学只能在校园走廊、教学楼大厅随意逗留,甚至冒着细雨在户外徘徊。这种场景不仅未能实现 “让学生积极活动” 的初衷,反而让学生陷入被动与困扰,违背了管理的基本逻辑 —— 任何合理的制度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实际场景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兜底的保障。校方既然推行 “不准待宿舍” 的规定,就理应配套足够的室内活动空间,无论是自习室、阅览室还是活动室,都应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将管理责任简单转嫁,让学生为制度的不完善买单。
![]()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管理方式本质上是将大学生当作需要时刻看管的 “小孩儿”,采用了简单粗暴的管控思维。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能力与自律意识的关键时期,而 “赶出宿舍” 的规定恰恰忽视了这一核心目标。
校方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将学生从宿舍中 “剥离”,就能让他们主动投入学习,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缺乏自主管理意识的学生,即便离开了宿舍,也可能在自习室里打游戏、刷视频,或是找个隐蔽角落继续睡觉;而真正有规划的学生,即便留在宿舍,也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可见,脱离了对学生内在驱动力的培养,单纯依靠外部强制手段,根本无法达到 “育人” 的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管理陷入 “越管越无效” 的恶性循环。
![]()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管理模式并非个例。多年前,西安某高校就曾推行宿舍半封闭化管理,要求学生上午没课也不准回宿舍,当时同样引发舆论争议,却意外获得部分家长的支持。这种 “家长叫好、学生吐槽” 的分裂局面,背后是两种教育观念的碰撞:家长们往往更看重 “严格管理” 的表面形式,认为只要学校管得严,学生就不会荒废学业;而学生们则渴望获得更多自主空间,希望在大学中学会自我管理。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能简单迎合家长的 “安心需求”,而应坚守育人的本质 —— 大学的核心不是 “看管”,而是 “引导”,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从 “被动接受管理” 转变为 “主动自我约束”。
事实上,“待在宿舍容易懒散” 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 “禁止待宿舍”,而在于如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校方不妨多搭建平台,开展学术讲座、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元化的校园项目,让学生有更多值得参与的选择;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明确目标,主动规划课余时间。对于自主意识较弱的学生,可通过辅导员谈心、学长帮扶等个性化方式引导,而非一刀切的强制管控。真正有效的管理,是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要努力”,而不是强迫他们 “必须去哪里”。
![]()
“赶出宿舍” 式管理的争议,核心在于混淆了 “形式” 与 “本质” 的关系。高校的严格要求,应当体现在学术标准、品德规范的坚守上,而非对学生日常活动空间的过度限制。打着 “为学生好” 的旗号推行形式主义,看似 “严格”,实则是对育人责任的敷衍,是一种 “瞎折腾”。大学教育的真谛,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大学生没课也不能待宿舍"这一案例提醒我们,高校管理需在尊重学生自主权的基础上,以资源支持与人文关怀替代粗暴干预。教育的本质不是将学生“赶出”宿舍,而是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唯有从“管行为”转向“育人心”,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