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隐形基石。它不仅关系到水体安全与生态平衡,更直接影响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全球仍有约42%的生活污水未经充分处理,其中携带的污染物正威胁着饮用水源与水生生态系统。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出水水质能否稳定达标,是考量系统性能的核心指标,而其中“总悬浮固体浓度(TSS)”则是最关键的一项。TSS反映了出水中残留的污泥和颗粒含量,若控制不好,不仅水体浑浊,还会带来后续处理负担。为了保持低TSS水平,当前主流技术往往需要在“高效”与“经济”之间艰难权衡。膜分离技术(MBR)凭借高过滤精度可实现几乎零悬浮固体排放,但其运行能耗高、设备昂贵,且膜污染严重、清洗频繁。另一边,重力沉降系统虽然便宜,却易受水质波动影响,出水不稳定、易超标。于是,污水处理中出现了一道长期难题:如何在低成本、低能耗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出水?
针对这一困境,香港科技大学陈光浩教授联合 Hongxiao Guo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让污水反应器“自己洗干净”。他们创新性地将超声换能器集成进粗孔网膜系统中,利用超声波产生的“瞬态空化”(Transient Cavitation)效应,在网膜表面形成无数微小气泡。这些气泡瞬间塌陷时会释放出强大的局部冲击力,将附着在膜表的污垢一举剥离。整个清洗过程只需十秒,不用化学清洗,不用人工干预,也无需停机,大幅降低了能耗与维护成本。相关成果以“Transient cavitation enables ultrafast fouling removal in mesh bioreactors for efficient sludge–liquid separation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 《Nature Water》 上。
![]()
从“振动”到“空化”:看不见的微爆清洗机制
为了验证空化清洗的真实机理,研究团队首先对超声换能器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发现,当换能器距离网膜表面仅0.4厘米时,超声能量显著集中,振幅提升近一倍(图1a)。进一步提高功率密度至0.78 W/cm²时,超声波形开始畸变,这种波形扭曲正是瞬态空化发生的信号。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检测自由基信号后,团队确认在高功率密度下·OH自由基的出现与气泡坍塌同步(图1b–c),证实清洗过程确实源于近场的“空化爆炸”。为了直观展示效果,研究者将严重堵塞的有氧与厌氧网膜分别进行超声清洗。结果显示,当功率达到0.78 W/cm²、距离为0.4厘米时,仅10秒便可将膜表污垢几乎全部清除(图1e–f)。相比之下,单纯的振动或氧化作用并不能显著去除污染物。这一结果首次明确指出:在污水处理的膜清洗中,决定性作用并非振动,而是那一瞬间气泡坍塌产生的微爆能量。
![]()
图1:展示瞬态空化网膜模块的结构设计与ESR验证结果,确认气泡塌陷为主要清洗机制。
十秒复活:空化清洗全面超越传统反冲洗
传统的反冲洗往往需要几分钟甚至更久,却难以彻底去除“不可逆污堵”。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搭建了两种网膜系统:有氧CMeBR(CAeMeBR)与厌氧CMeBR(CAnMeBR),并对比了不同清洗方式的效果(图2a–c)。结果发现,传统反冲洗虽然在短时间内降低跨膜压差(TMP),但膜很快又重新堵塞;而采用空化清洗,仅10秒就能完全恢复膜通量,运行时间延长近百倍。进一步的优化实验揭示了功率密度与清洗时间的协同作用(图2f–g)。对于CAeMeBR系统,最佳参数为1.56 W/cm²、28秒,可连续稳定运行7.8小时;CAnMeBR则在1.41 W/cm²、3.8秒下运行时间可达28小时。研究团队最终选择10秒清洗周期,在能耗与性能之间取得理想平衡。即使在清洗后短暂出现TSS上升的情况,也能在十分钟内恢复至低于20 mg/L的稳定水平。可以说,这种“十秒自洁”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以往低通量、长清洗的传统思维。
![]()
图2:对比空化清洗与传统反冲洗的效率,确定最佳超声参数并实现十秒级自洁。
高通量、长寿命:120天连续稳定运行
实验室验证只是第一步,能否经得住长期运行才是关键。研究人员让两套系统连续运行120天,以评估其耐久性与水质稳定性(图3a–d)。结果显示,CAeMeBR系统的平均通量为136.3 L·m⁻²·h⁻¹,CAnMeBR为145.2 L·m⁻²·h⁻¹,几乎维持满负荷运转。整个期间,CAeMeBR每天仅需清洗3次,CAnMeBR不到一次(图3e–f),清洗时间总计每日不超过半分钟。更令人惊喜的是,出水TSS始终维持在低水平——有氧系统平均仅4.1 mg/L,厌氧系统为12.2 mg/L(图3g–h),全面符合全球排放标准。即便在极端高通量(307 L·m⁻²·h⁻¹)下,系统依然保持清澈出水与稳定性能。与文献中报道的传统系统相比(图3i–j),CMeBR的通量提升了两倍以上,运行周期也显著延长。这意味着,清洗过程不再是污水处理的“停机瓶颈”,而成为高效运行的常规环节。
![]()
图3:120天连续运行表现,系统保持高通量与低TSS出水,验证长期稳定性。
微观视角:揭示污堵的生物学根源
为什么有氧与厌氧系统的清洗频率差别如此大?研究团队从微观结构与生物组成入手,揭示了不同污堵行为背后的根源。扫描电镜(SEM)显示,有氧污层结构致密、坚硬如胶,孔隙被彻底堵塞;厌氧污层则较为松散、呈絮状堆积(图4b)。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得,有氧污层的弹性模量高达36.9 GPa,是厌氧污层的近两倍,说明其机械强度更高、难以清除。进一步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观察发现,有氧污层中蛋白质与多糖含量高,黏附性强(图4c–d),形成了典型的高粘性生物膜结构。基因组分析揭示了这一差异的微生物学来源:有氧系统中丝状菌Thiolinea大量富集,擅长分泌富蛋白的胞外聚合物,导致膜面“糊化”;而厌氧系统中的Bacteroidales菌群具有蛋白降解功能,可减弱黏性污染(图4i–j)。换句话说,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差异决定了污堵特征,也解释了为何厌氧系统更“容易清洗”。
![]()
图4:揭示有氧与厌氧系统的污堵差异及微生物机制,解释清洗难度不同的原因
模拟微爆:空化清洗的力量与经济潜力
为了量化空化气泡的清洗能力,团队基于实测波形建立了精确的气泡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当气泡坍塌时,局部压力可高达2860个大气压,壁面速度高达291 m/s(图5b–c)。这一瞬间的冲击力足以打破膜表附着力,将污垢整体掀离,而传统反冲洗的压力不足0.005 atm,完全无法比拟。这种超高效的清洗方式带来了惊人的能效表现。有氧CMeBR系统的清洗能耗仅0.047 kWh/m³,厌氧系统更低至0.0025 kWh/m³,较传统膜系统节能超过90%。初步的经济评估表明,在电价0.2美元/kWh条件下,CMeBR可将处理成本降低约0.078美元/m³(图5f),其中主要节省来自清洗能耗的减少。此外,网膜在经过相当于数年运行的超声测试后仍保持完好无损,验证了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图5h)。
![]()
图5:模拟空化气泡塌陷过程并进行能耗与经济分析,展示CMeBR的应用潜力
面向未来:为分散式污水处理打开新局面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10秒级的超快清洗,更在于它让污水处理系统具备了“自愈合”的能力。CMeBR系统在保持高通量和低能耗的同时,可实现模块化部署与自动化运行,这对于资源受限、负荷波动大的地区尤为关键。无论是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还是城市末端回用设施,这种系统都能以更低成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换能器布局与空化场分布,探索更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随着模块化、低能耗的空化清洗技术逐渐成熟,污水处理或许将告别“堵膜—清洗—再堵”的循环,进入真正的智能化、自维护时代。这项来自港科大的创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污水处理的想象,也为实现全球“清洁水与卫生”目标(SDG 6)提供了可行的新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