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马斯克在一场播客里说,再过五年,我们手里的手机和App可能就不存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能直接听懂你想法的AI,它会主动把你想看的内容“推”到你眼前——不用点开App,不用搜索,甚至不用说话。
![]()
听起来像科幻片?可我听完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后背一凉。
因为那一刻,我想起了去年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个法国妈妈。她女儿才15岁,原本只是在TikTok上刷点舞蹈视频解压,可自从一次搜索“我好累”后,算法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推送自残、厌食、自杀相关的短视频。没人知道她什么时候点过第一个,但系统记住了,然后不断喂给她更黑暗的内容。半年后,她在房间里结束了生命。
这不是孤例。另一个女孩,因为校园霸凌情绪低落,平台却把她拉进了一个“情绪共鸣圈”——满屏都是“活着没意义”“没人爱你”的视频。她们不是被AI救赎,而是被算法一步步推向深渊。
我们总以为是自己在用手机,其实是手机在“用”我们。
那些你以为随手点过的视频、停留的三秒、皱眉的表情,早被悄悄记录,变成一张精准的“心理画像”。AI比你妈还清楚你什么时候焦虑、什么时候想哭、什么时候最容易冲动下单。
它不声不响地织了一张网,叫“信息茧房”。你在抖音看宠物,它就塞给你一万只猫;你在小红书搜减肥,它就告诉你“你胖得离谱”;你在微博点进吵架帖,它就让你觉得全世界都在对立。久而久之,你看到的,只是AI想让你看到的世界。
马斯克说未来没有App,听起来是解放,可我担心的是——那是不是意味着,连“关掉推荐”的按钮都没了?
当操作系统消失,交互全靠AI感知,我们还能不能说“不”?当连“退出”都变得困难,谁来保护那个正躲在被窝里刷视频的少年?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但它放大了人性的弱点。
平台用“间歇性奖励”设计成瘾机制,像老虎机一样让你停不下来;把“关闭推荐”的开关藏在五层菜单后面,美其名曰“个性化服务”,实则是剥夺选择权。这不叫智能,这叫操控。
别忘了,同一个TikTok,在中国叫“抖音”,有青少年模式、有内容过滤、有防沉迷系统;可到了国外,却成了没有护栏的高速路。这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商业利益前,人性被当成了数据燃料。
所以,如果真有一天手机消失了,我希望消失的不只是硬件,还有那些藏在算法背后的贪婪逻辑。
AI可以当管家,但不该当主人。它该学会的不是预测我们要什么,而是尊重我们“不想被知道”的权利。
下次当你刷到一条精准得吓人的视频时,别急着点赞。
先问一句:这是我选的,还是被选的?
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就像保护钱包和日记本一样。
毕竟,脑子是你最后的私人领地。别让它,成了别人的免费工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