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底,英伟达一则“追加40亿美元800G光模块订单”的公告,让全球光通信行业彻底沸腾。消息一出,亚马逊、微软的采购团队立刻涌向中际旭创总部,核心诉求只有一个:“明年的产能能不能多匀我们点?”
此时的中际旭创早已备好答案:马来西亚基地的800G月产能稳定在200万只,泰国工厂月产50万只高端型号,国内铜陵基地还在加急扩建——算下来,其800G总产能已达250万只/月,占全球总产能的20%以上,稳稳接住了这场“抢产能大战”的主动权。
在AI算力爆发的今天,800G光模块成了“刚需中的刚需”,2025年全球需求直接从1000万只冲到1800万只,缺口高达800万只。但产能扩张从来不是“建厂房、招工人”那么简单,搞不好就是“需求退潮时,自己站在山顶”。中际旭创能精准踩中需求节奏,靠的是一套“国内打底+海外突围+技术护航”的扩张逻辑,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套“产能踩点术”。
 ![]()
看懂格局:800G的“需求海啸”有多疯狂?
要明白中际旭创的扩张节奏多精准,得先感受下800G光模块的需求有多“炸裂”。这东西不是普通电子元件,而是AI数据中心的“高速血管”,400G是“自行车”,800G就是“高铁”,英伟达最新的H200 GPU根本离不开它——每台搭载H200的服务器至少要配4-6个800G模块,今年三季度H200出货量暴涨90%,模块需求自然跟着翻番。
需求端早就疯了。2025年全球AI数据中心建设投入同比涨85%,单个数据中心就得用上千个800G模块,光这一块需求就增了120%。亚马逊、微软这些云厂商为抢算力先机,三季度采购量占了全球65%,不少直接锁定2026年全年产能。更狠的是英伟达GB200服务器集群,数据传输量较前代翻倍,400G彻底不够用,一个576颗GPU的超算系统,光模块就要18432个。
但供给端完全跟不上。造800G模块门槛极高,核心封装设备要从海外定制,交货周期得6-8个月,就算现在下单买设备,产能也得明年才能释放。海外厂商更惨,要么产能在欧美,离亚洲需求市场太远,要么封装良率上不去,根本接不住急单。
这时候,产能就是“硬通货”。中际旭创能拿下英伟达35%的追加订单,稳居全球第一,靠的就是“别人没产能时我有,别人有产能时我多”的节奏把控。2025年上半年它800G出货量超400万只,全球市占率超40%,三季度产能利用率更是突破95%,这背后的扩张节奏,早在三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第一阶段:2023年“试水期”,国内打底稳根基
2023年是800G需求的“萌芽期”,当时行业还在扎堆做400G,中际旭创已经悄悄启动了第一轮产能布局。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小步快跑、技术验证”,在国内基地先把产能基础打牢。
苏州基地成了“试验田”。作为公司的研发核心,苏州基地率先搭建800G生产线,重点攻克硅光技术和封装良率。当时很多厂商还在纠结EML方案,中际旭创已经押注硅光路线,自主研发12nm硅光芯片,良率一步步从85%提到9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别小看这10个点,按单只模块成本1000美元算,每生产10万只就能多赚1000万美元。
2023年底,苏州基地800G月产能稳定在20万只,虽然规模不大,但关键是完成了“技术-产能”的闭环验证。这时候中际旭创没有盲目扩产,而是盯着客户需求踩刹车——当时北美云厂商还在400G向800G过渡,急单不多,盲目扩产只会造成浪费。
铜陵基地则同步启动一期扩建,投资20亿元新增800G产线,目标月产能50万只。选择铜陵的原因很实际:人力成本比苏州低20%,靠近长江航运,物流方便,还能享受地方产业补贴。但这次扩建特意留了“柔性空间”,生产线设计时就兼容400G和800G切换,避免技术迭代导致产线报废。
这一阶段的扩张逻辑很清晰:不追求规模,只练“内功”。通过苏州基地验证技术,用铜陵基地铺垫量产能力,既避免了过早扩产的成本压力,又为后续需求爆发做好了准备。2023年全年800G出货量突破150万只,虽然不算多,但让它在2024年需求启动时,成了第一个能批量供货的厂商。
第二阶段:2024年“爆发期”,海外突围抢份额
2024年是800G需求的“爆发元年”,英伟达H100 GPU出货量翻番,北美云厂商开始批量采购800G模块。中际旭创立刻启动第二轮扩张,核心从“国内打底”转向“海外突围”,泰国基地成了关键棋子。
泰国基地的落地堪称“神来之笔”。2024年初动工,当年三季度就实现量产,月产能直接拉到30万只,年底更是冲到50万只。这个速度在行业里几乎是“奇迹”,秘诀在于“模块化复制”——把苏州基地验证成熟的生产线拆解成标准化模块,直接搬到泰国组装,省去了重新调试的时间。
泰国基地的价值不止于产能。作为东盟成员国,泰国生产的光模块能规避美国对华25%的关税,综合成本比国内低15%。2024年美国关税政策波动时,中际旭创从泰国发往北美的800G模块占比瞬间从0提到40%,单只模块利润直接多赚250美元。微软当年就把20%的800G订单转移到泰国基地,理由是“同样质量,价格低12%”。
国内基地也没闲着。铜陵一期扩建完工,800G月产能达50万只,和泰国基地形成“国内+海外”的初步格局。这时候中际旭创的800G总产能突破100万只/月,刚好接住了2024年全球800G 1000万只的需求,全年出货量超300万只,市占率跃升至35%。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布局。2024年中际旭创砸出10亿元预付款,锁定了Lumentum、II-VI等厂商30%的EML芯片产能。当时很多同行觉得“没必要”,结果2025年全球EML芯片短缺,不少厂商交货期延长到90天,中际旭创却丝毫没受影响,这波提前锁货,成了产能扩张的“隐形保障”。
第三阶段:2025年“放量期”,马来西亚登顶全球
2025年800G需求彻底“海啸”,中际旭创启动第三轮扩张,这次直接拿出“王炸”——马来西亚基地投产,一举奠定全球产能龙头地位。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规模跃升、全球覆盖”,把产能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力。
马来西亚基地堪称“全球最大光模块工厂”,月产能直接拉到200万只800G模块,支撑起公司30%的全球市场份额。这个规模有多夸张?相当于第二名新易盛泰国产能的10倍,比欧美前三家厂商的产能总和还多。
能实现这么快的产能释放,靠的是“全产业链配套”。马来西亚基地旁边就是Lumentum的芯片仓库,核心元器件当天就能送达;成品直接通过巴生港发往全球,报关流程比国内简化60%。更狠的是自动化率,从硅光芯片贴装到光耦合测试,90%的工序由机器人完成,连最精密的光耦合环节,精度都能控制在0.1微米以内。
泰国基地则同步升级,专注高端型号。月产能维持50万只,但产品结构从通用型转向定制型,专门对接英伟达GB200服务器和谷歌超算需求。2025年二季度,英伟达紧急追加10万只适配GB200的800G模块,要求30天交货,泰国基地28天就完成交付,靠的就是“小批量、快响应”的产能灵活性。
国内基地则承担“补位角色”。苏州基地把部分800G产能转向1.6T试产,铜陵基地启动三期扩建,投资69.83亿元建设高端产业园,预计2026年11月投产,新增800G+1.6T产能50万只/月,重点满足国内“东数西算”工程需求。
到2025年三季度,中际旭创800G总产能达250万只/月,按这个节奏,全年出货量将超1000万只,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更关键的是,这轮扩张刚好接住了英伟达的追加订单和北美云厂商的紧急需求,产能释放节奏和市场需求完美契合。
扩张密码:不是“堆产能”,是“技术+供应链+客户”三重协同
拆解完扩张节奏会发现,中际旭创的产能扩张从来不是“盲目建厂房”,而是“技术打底、供应链锁死、客户协同”的系统工程。这三重协同,才是它能精准踩点的核心密码。
技术先行,避免“无效产能”
光有产能没用,技术跟不上就是“废铁”。中际旭创的扩张始终跟着技术走,“技术提前1年,产能提前半年”成了铁律。
硅光技术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2022年,它就砸钱研发硅光芯片,比同行早两年实现量产。等2024年需求爆发时,别人还在从外部采购芯片,它已经能自主供应,不仅成本压低30%,800G模块毛利率还提到39.96%,比同行高出近10个百分点。这种“技术-产能”的联动,让它的产能都是“有效产能”,不会因为技术迭代而报废。
更狠的是前瞻布局。2025年初它全球首发1.6T硅光模块,比国内同行领先一年多,现在已经锁定英伟达80%的1.6T订单。马来西亚基地还规划2026年1.6T产能800万只,其中500万只专供英伟达GB300平台。等到800G需求见顶时,它又能靠1.6T产能接棒增长,永远比市场快一步。
供应链锁死,产能才有“底气”
800G生产需要上百种元器件,核心芯片、光器件等“卡脖子”部件全球产能有限。中际旭创早就看穿了这点,用“真金白银”锁死资源,确保产能扩张不“掉链子”。
除了提前预付锁定EML芯片产能,它还和Tower Semiconductor共建300mm硅光晶圆产线,从“设计”到“制造”全链条把控。2025年全球EML芯片短缺时,很多厂商因缺料被迫停产,中际旭创却因为提前锁货和自研芯片支撑,产能丝毫没受影响,反而趁机抢下了对手的订单。
在设备端也早有准备。核心封装测试设备提前18个月下单,比同行早半年拿到货。2024年行业设备短缺时,新易盛等对手想扩产却拿不到设备,中际旭创的泰国基地已经顺利投产,这就是“提前布局”的优势。
客户协同,产能对准“需求靶心”
中际旭创的产能扩张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跟着客户需求走。它提前18个月参与英伟达Blackwell芯片的光模块设计,客户要什么就能造什么,根本不会出现“货不对板”的问题。
和北美云厂商的协同更深入。通过共享需求数据,中际旭创能精准预判订单节奏,提前调整产能。比如2025年二季度通过数据发现亚马逊三季度要扩产,立刻把泰国基地的库存从5万只提到10万只,等亚马逊下单时直接现货交付,比竞争对手快了20天。
这种“客户需求-产能规划”的联动,让它的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既避免了产能过剩,又能快速响应急单。2025年三季度,谷歌突然追加20万只800G模块,要求45天交货,中际旭创立刻协调马来西亚基地调整生产计划,38天就完成交付,靠的就是这种精准协同。
未来规划:2026年“领跑期”,全球织密产能网
面对2026年预计4000-5000万只的800G需求,中际旭创已经启动了第四轮产能扩张。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织网、高端聚焦”,把产能优势转化为长期壁垒。
马来西亚基地将进一步扩产,计划2026年把800G月产能从200万只提到250万只,同时新增1.6T产能800万只/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光模块生产中心。这里生产的产品将专供英伟达、谷歌等头部客户,目标支撑公司30%的全球市场份额。
铜陵三期基地2026年投产后,将新增800G+1.6T年产能300-400万只,重点对接国内市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推进,国内AI数据中心需求正在爆发,铜陵基地能快速响应阿里云、腾讯云的订单,形成“海外稳份额、国内扩增量”的格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CPO技术产能。中际旭创和英伟达联合开发3.2Tbps CPO原型机,技术领先行业12-18个月,2025年底将启动试产线,2026年逐步导入北美客户。定增26.99亿元刚落地,就把苏州和马来西亚的CPO产能拉到每月10万只,提前抢占下一代技术的产能先机。
按照规划,2026年中际旭创800G+1.6T总产能将突破3000万只/年,其中800G占比超60%。这个规模,足以让它在全球高端光模块市场站稳“半壁江山”。
隐忧与启示:产能扩张的“刹车与油门”
当然,产能扩张也是把“双刃剑”,中际旭创也面临不少挑战。最头疼的是高端芯片依赖,尽管实现了部分芯片自主,但高端的100G相干光芯片还得靠进口,占原材料成本的15%,要是海外供应受限,利润空间会被压缩。
同行内卷也在加剧。新易盛泰国基地二期月产能已达20万只,光迅科技2025年上半年800G出货80万只,全球排第三,都在抢份额。未来产能上来后,不排除出现价格战,毕竟现在800G模块均价约1500美元,利润空间让不少企业眼红。
但这些隐忧掩盖不了中际旭创产能扩张的启示价值:好的产能扩张不是“猛踩油门”,而是“精准控制刹车与油门”。它的节奏把控里藏着三个关键逻辑:
一是“提前预判”,在需求爆发前3年就布局技术和产能,比同行早一步;二是“系统协同”,把技术、供应链、客户需求拧成一股绳,避免单打独斗;三是“灵活调整”,国内海外基地分工明确又能补位,高端低端产品产能合理搭配。
结语:产能背后,是全球竞争的“话语权”
800G需求激增下的产能扩张,本质上是全球光模块产业话语权的争夺。中际旭创用三年时间完成“国内打底-海外突围-全球领跑”的产能跃迁,不仅接住了AI巨头的催单潮,更让中国企业在高端光模块领域从“追随者”变成了“引领者”。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制造业的竞争力从来不是“低价竞争”,而是“产能节奏的把控力”。在技术迭代快、需求波动大的科技行业,能精准踩中“需求-产能”节奏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2026年,当全球800G产能迎来释放高峰时,中际旭创可能已经把重心转向1.6T和CPO产能。这种“永远比市场快一步”的扩张节奏,或许就是它能稳居全球龙头的终极密码。毕竟在科技行业,产能的领先只是表象,节奏的领先才是核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