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当前的抱团股,别忘了2021年白马抱团瓦解时资金四处逃窜的历史。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署名文章中明确指出:“对金融市场,及时矫正和阻断市场‘羊群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正向循环。”
“羊群效应”在A股市场的典型表现,除了散户的跟风,便是公募基金等机构的高集中度抱团现象。部分基金为追求短期业绩排名,扎堆配置热门赛道或头部标的,形成“赢者通吃”的短期繁荣,实则暗藏风险。当市场风格切换,抱团松动便引发连锁抛售,既导致相关个股暴跌侵蚀投资者收益,更扭曲资源配置——大量资金集中于少数领域,而亟需融资的中小创新企业却面临资本冷落。这种非理性波动不仅侵蚀市场定价功能,更通过融资成本波动等渠道传导至实体经济。潘功胜的表态,直指此类结构性风险,将“阻断羊群效应”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置举措。
矫正“羊群效应”的核心,在于构建“预警-干预-引导”的全链条宏观审慎框架。从实践路径看,这需要双重发力:一方面要强化风险监测的前瞻性,通过标准化定量评估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框架,精准捕捉资金集中流向、杠杆率异常等“羊群效应”前兆信号;另一方面要优化政策工具箱,运用逆周期资本缓冲、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在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时及时介入,避免预期自我强化。
阻断“羊群效应”的最终落点,是实现金融与实体的正向循环。这种循环的核心逻辑在于:稳健的资本市场为实体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能升级提升盈利能力,进而通过分红与股价上涨反哺投资者,形成“融资-成长-回报”的良性闭环。反之,“羊群效应”引发的市场剧烈波动会打破这一闭环——牛市时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熊市时融资渠道收缩制约创新投入,最终形成金融与实体的负向螺旋。
潘功胜的表态更凸显了政策协同的重要性。矫正市场非理性行为,既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及时“纠偏”,也需要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需要通过常态化政策沟通稳定市场预期。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