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I韩错编辑I韩错
前言
哈喽,大家好,小韩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下德国对于当下国内企业困境的认知有多少?
2025年秋,芯片短缺引发的停产潮席卷德国汽车业,大众部分装配线停摆,宝马生产线延误,奔驰电动车产量骤降25%。
![]()
来源网络
这场风波中,多个德国媒体集体发声,将矛头指向中国,核心论调惊人一致,想要用“道德捆绑”来解释当下自己的困境,看似理直气壮的抱怨,实则暴露了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
![]()
只谈“依赖”不谈“互惠”的受害者叙事
德国媒体反复渲染“对华依赖陷阱”,却选择性遗忘全球化的互惠本质,2015至2020年,德国车企在华迎来黄金期,大众、宝马在华销量占全球30%至40%,宝马2020年在华销量达77万辆,利润率年年创新高。
![]()
制造业
彼时德国媒体的报道满是“中国市场强劲”“德系品牌新高”,从未提及“依赖风险”,德国机械制造、化工产品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中国则需要德国的高端制造技术,这种互补本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却被德国媒体扭曲为单方面“受害”。
德国媒体的“变脸神功”在国际管控事件中暴露无遗,当年美国逼台积电断供中国时,德媒附和称“美方是合理安全考量”;而中国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就被贴上“经济胁迫”的标签。
要知道,中国稀土产量约占全球60%,德国汽车永磁电机严重依赖其进口,这种管控本是市场规律下的正常举措,产业政策领域的双标更显荒诞。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2015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两者均以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为目标。
![]()
稀土
但德国媒体仍将中国计划视为“威胁”,将自家计划美化为“产业升级”,芯片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中国随后实施出口管制回应,这本是地缘博弈的连锁反应。
但德国媒体却将责任全推给中国,绝口不提自身转型乏力的困境,邻国波兰吸引外资翻倍、半导体增速欧洲第一,匈牙利靠营商环境引来中企建厂,这些国家的务实做法与德国的抱怨形成鲜明对比。
![]()
德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更显定位迷茫:从施罗德时代“以贸易促转变”,到默克尔时代“价值观与利益并重”,再到如今“制度性竞争对手”,本质是对中国从“追赶者”到“竞争者”乃至“领先者”的适应障碍。
贝塔斯曼基金会数据显示,过去5年德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从28%飙升至63%,情绪化正侵蚀政策理, 黑格尔曾说“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教训”,这话恰似德国现状的注脚。中国在新能源、5G领域的领先,源于实打实的产业升级,而非“欺骗”。
结语
德国真正该做的,是像当年推空客挑战波音那样踏实搞研发,而非写“小作文”抱怨,大众投入300亿欧元研发电动车的举动,才是破局的正途,全球化从不是单行道,相互依存是常态。德国若继续陷在认知迷思中,只会错失发展机遇。
![]()
毕竟,市场不同情眼泪,只相信实力;国际交往不认可双标,只尊重平等。放下身段正视竞争、深耕自身优势,才是“德国制造”重振荣光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