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婆婆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认识她15年过去了,我从来没见她发过脾气。即便是孩子刚出生,我们发生矛盾期间,她也没发脾气或者大声嚷嚷过。
而我先生,但凡认识他的人,都会被评价为“脾气好”“好爸爸”。
一个静气的婆婆,养育出好脾气的儿子!
而我一个暴脾气的儿媳,要养育出和先生一样的孩子,就得掉一层皮。
我的脾性发生改变,大约在前2年。从毫无顾忌的表达心中不满和对着孩子就是一顿批评,到我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并按住心中怒火。这些改变都来自心理学的引导和具备咨询师对话技巧。
而我身边最近走得近一点的朋友说我很有耐心时,我都暗自乐呵
从这些年自己学心理学时内化的感受和一路改变的过程,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妈妈的"静",是孩子安全感的根基
心理学中有个"情绪容器"理论:孩子就像一棵幼苗,妈妈的情绪状态就是包裹他们的土壤。当土壤温暖湿润,幼苗才能安心扎根;若土壤板结龟裂,幼苗的根系便会蜷缩颤抖。
上班的时候,有一个小姑凉,做事情特别纠正,追求完美。一次团建她才敞开心扉和大家分享她妈妈对她从小都会严厉。她因为经常忘带作业本被老师批评,而妈妈每次知道后,都皱起眉头大声呵斥:"这么点事都做不好?明天让老师再训一次!"
后来她成了职场上的"完美主义者",却总在深夜惊醒:"我是不是又搞砸了?"
反观小区里的陈姐,她的儿子出了名的"慢性子"。在小区楼下看见她送孩子上学要迟到了,陈姐站在门口深吸一口气,蹲下来看着儿子的眼睛:"宝贝,今天上学时间有点紧,你能尽量快一点吗?妈妈等你。"
后来聊天陈姐说:"我知道催他没用,反而会让他更慌。给他一点耐心,他自己会找到节奏。"
稳定的情绪,是孩子心中最可靠的"安全基地"。当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妈妈的怀抱永远温暖,眼神永远温柔,就会像小树苗扎根沃土,自然而然地向上生长。
二、妈妈的"静",是孩子情绪管理的镜子
孩子的情绪表达,最初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一个暴躁的妈妈,很难养出平和的孩子;而一个从容的妈妈,往往能教会孩子如何与情绪和平共处。
这大约就是我静气的婆婆,潜移默化影响到我先生具有现在好脾性的原理。
妈妈的情绪反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未来应对世界的方式。当我们用平静化解冲动,用理解包容愤怒,孩子就会慢慢学会:情绪不是敌人,而是可以被接纳和疏导的朋友。
三、妈妈的"静",是孩子终身学习力的土壤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在情绪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更完善,这意味着他们更善于专注、思考和解决问题。而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环境中的孩子,大脑会持续分泌压力激素,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前看过一个在清华大学门口的采访片段,有记者问一位爸爸育儿秘诀,他笑着说:"其实我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我媳妇脾气好。"
那位爸爸说,一开始孩子成绩都一般,是孩子妈妈陪着孩子一道题一道题分析,最后发现大部分错误都是审题不仔细。妈妈每天陪孩子读题时都会提醒:"慢一点,把题目里的关键词圈出来。"
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才能产生主动性,也能更加专注在学习上。
四、情绪暴躁的妈妈,是家庭的隐形炸弹
反之,如果妈妈长期处于焦虑、暴躁的状态,整个家庭就会像笼罩在阴云下。孩子做点小错事就会被吼叫,甚至被打骂。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两种典型反应:
一类孩子变得小心翼翼,总是活在紧张和恐惧中,害怕犯错,缺乏自信。他们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也常常过于敏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另一类孩子则可能走向叛逆,模仿母亲的暴躁,以攻击来保护自己。他们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柔与理解,只能通过对抗来争取存在感。
比如,有个孩子因为写作业拖拉被妈妈骂“没出息”,孩子心里委屈又害怕,后来索性开始对抗,不写作业,用冷漠和抵抗回应母亲。实际上,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早已在母亲的情绪攻击中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母亲的情绪暴躁,不仅影响孩子,还会破坏夫妻关系。父亲要么被迫迁就,要么被裹挟进冲突中。久而久之,家庭失去温暖,家人之间充满防御和疏离。
很多母亲并非有意暴躁,而是长期处于压力中:工作与家庭双重负担、对孩子成绩的焦虑、对生活的不安。这些压力如果没有出口,就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爆发。
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转移”,当大人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时,往往会把怒气投射到最亲近、最弱小的人身上。而孩子的“慢吞吞”、不听话,常常就成为母亲情绪的触发点。
找到情绪的出口很重要,比如运动,比如写日记,比如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或者参加团体成长小组,找到相互倾诉和鼓励的团体。
五、妈妈如何培养“静气”?
亲爱的妈妈们,如果你读到这里,正为控制不住情绪而愧疚,请先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你知道吗?妈妈不是圣人,我们都会累、会烦、会忍不住发火——这恰恰证明你在认真地爱着孩子。
那些脱口而出的责备,常常源于我们自己的疲惫:可能是工作上的压力还没消化,可能是家务堆积带来的烦躁,也可能是对自己"不够完美"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的行为只是导火索,真正需要被看见的,是我们内心那个也需要被安抚的自己。
试试这些方法,找回内心的"静气"
1、每天留5分钟"充电时间":哪怕只是晨起喝杯温水时深呼吸3次,或是睡前关掉手机听一首轻音乐。给自己一个暂停键,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的需求。
2、把"你怎么又..."换成"我注意到...":当孩子磨蹭时,试着说"我注意到我们约定的出门时间快到了,需要妈妈帮你一起收玩具吗?";当孩子考砸时,说"我看到你数学卷子最后两道大题都写满了步骤,这部分努力妈妈看到了"。描述事实而非评价,情绪自然会平和许多。
3、建立"情绪急救箱":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每次发火后的后悔瞬间和孩子的反应。下次情绪上头时,翻一翻这些记录,提醒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害怕。"
4、允许自己"不完美":如果偶尔没忍住吼了孩子,别陷入"我真是糟糕的妈妈"的自责里。真诚地跟孩子道歉:"刚才妈妈声音太大了,因为看到你没写完作业很着急,妈妈向你道歉。"你的坦诚,反而会成为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最好示范。
妈妈的静气,从来不是沉默或冷漠,而是一种历经世事的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一步,什么时候该给拥抱,什么时候该静静等待。
它像春夜的细雨,润物无声;像冬日的炉火,温暖不灼人。
育儿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艰难前行,加入由父母组成的互助群!
你不仅可以获得鼓励安慰,还能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同时,我也会持续输出个人教育经验和咨询中的案例分析。
请加我工作微信入群!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联网大厂HR工作和管理经验,现已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擅长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亲子教育和关系咨询。目前专注认知行为治疗,擅长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