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契约精神、自由贸易成为西方世界的高频宣传语时,荷兰对中资控股安世半导体的一系列操作,撕开了这层包装,露出了现代版“海盗掠夺”的本质。
这场涉及300多亿人民币资产的控制权争夺,没有炮火硝烟,通过法律漏洞、规则滥用与政治协同的精密配合,完成了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巧取豪夺”。
![]()
![]()
安世半导体的身份变迁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是荷兰百年企业飞利浦1953年组建的半导体内部团队。
凭借飞利浦在电子领域的积累,这个团队在80年代助力母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生产商,其技术沉淀与产业基因可见一斑。
1984年,飞利浦另一支光刻设备团队独立为阿斯麦,成为全球光刻机巨头。
2006年,半导体部门独立为恩智浦,聚焦车用与工业半导体,稳居行业龙头
2016年,恩智浦旗下标准器件业务再次独立,成为安世半导体。
2016年,中国建广资本牵头的财团以181亿人民币收购安世半导体。
2018年起,闻泰科技联合格力、云南城投等主体,分三轮斥资338亿人民币完成100%控股。
![]()
作为2006年成立的ODM企业,闻泰科技曾操刀小米红米手机初代产品,2014年已跻身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ODM厂商,其产业整合能力不容小觑。
收购后的安世半导体迎来快速发展:2024年营收达147亿人民币,占闻泰科技总营收的1/6。
2025年上半年,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占比升至30.88%,与代工业务形成七三开格局。
在新能源车市场爆发的风口下,安世半导体凭借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大众、宝马等车企的核心供应商,48%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80%的终端产能集中在中国,其中70%来自东莞封测厂。
值得注意的是,闻泰科技的收购流程完全合规,先后通过中、德、荷、英、美五国反垄断调查,以及中荷两国境外投资审批。
那时安世半导体的业务尚未被纳入“敏感领域”,谁都没有预料到,这家在中资手中重焕生机的企业,会在数年后成为被觊觎的“猎物”。
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夺取,不是临时起意,是一套由外部政策触发、内部人员配合、司法行政联动的三层操作闭环,每一步都精准利用了规则漏洞与地域差异。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扩展“50%穿透规则”,规定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外国实体,其直接、间接或合计持股50%以上的企业自动纳入制裁范围。
这一规则直接将安世半导体推到风口,为荷兰的介入提供了“正当借口”。
![]()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5年6月,荷兰外交部就与美国方面召开专项会议,美方明确提出“安世半导体CEO为中国人,必须替换”。
这表明美荷两国在该事件上早已达成默契,美国的制裁规则只是为荷兰的行动铺路。
2025年9月初,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对安世半导体管理层进行调整,撤销首席财务官的银行授权,于9月9日向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三位外籍高管发出解雇通知。
其中,首席财务官提交了辞职信,但另外两位高管并没有接受解雇结果。
利用荷兰特殊的劳动法体系,这两位高管找到了反击的突破口。
荷兰法律规定,无限期合同员工的解雇需经地方法院裁决并获得就业保障机构同意,必须通知工会。
哪怕面临被解雇,流程期间员工仍保留身份并领取工资,过渡期最高补偿金可达9.4万欧元。
由于张学政的解雇操作未通知工会,违反了荷兰工会法第30条,这一解雇决定被认定为“无效”。
2025年9月30日,这三位已被中方解雇但在荷兰法律框架下仍属在职的高管。
联合向阿姆斯特丹法院起诉安世半导体,以公司存在严重管理问题、损害企业利益为由,请求法院介入。
![]()
荷兰法院的反应堪称“神速”,未经充分庭审质证,便直接作出临时禁令,暂停张学政的职务,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安世半导体股份强制托管给第三方机构,仅保留1股象征性持股。
2025年10月7日,荷兰法院维持原判并公开判决文书,依据竟是1952年生效、从未使用过的《商品可用性法案》。
这部为应对冷战时期苏联威胁而制定的紧急法令,如今被直接套用在中国企业身上。
司法判决之后,行政手段迅速跟进。
2025年10月12日,荷兰经济部长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进入为期一年的“冻结期”,期间资产不得买卖、知识产权不得动用、业务与人员不得调整,彻底剥夺了中方的管理权。
此时的荷兰正处于特殊政治时期,2025年6月,首相斯霍夫领导的内阁因移民问题垮台,新选举直至10月29日才进行。
后续组阁周期可能长达208天,临时政府的弱势地位反而为这种激进操作提供了甩锅空间。
![]()
![]()
文化差异与法律漏洞的双重利用
荷兰的“海盗微操”之所以能短期奏效,核心在于精准利用了中西方商业文化、法律体系的差异,以及企业此前为适配当地环境留下的隐患。
中方与西方高管的矛盾,本质是不同商业管理逻辑的碰撞。
张学政要求安世半导体向其控股的上海匠心晶圆厂下单2亿美元,采购21.5万片晶圆,而安世实际需求仅为9.84万片,涉及预付款比例高达70%。
在中方看来,全资控股企业间的资源调配属于内部决策范畴,无需过度受限。
但在荷兰法律框架下,这种操作被认定为可能存在利益输送,违反了股份公司的治理原则。
荷兰民法典明确规定,即便高管不持有股份,如果发现公司存在管理不当,也可代表公司发起诉讼,启动政府调查程序。
这个规则原本是为保护小股东和员工利益,没想到在这个事件中成为争夺控制权的工具。
更特殊的是,荷兰法律允许前股东甚至无股份者申请调查,理由是保护自身商誉,这种宽松的申请门槛为诉讼提供了便利。
![]()
为规避西方世界对中资企业的限制,安世半导体曾试图向荷兰靠拢。
2023年底,安世半导体向荷兰经济部申请荷兰半导体公司认证,希望获得政府补贴并减少贸易壁垒。
张学政在2024年4月的信函中承诺,将调整公司架构,设立监事会监管技术与敏感数据,引入西方背景少数股东,甚至考虑成立双层董事会独立运营荷兰业务。
这一举措虽未最终落地,却被荷兰方面当作证据,判决书中明确提及,安世半导体曾主动寻求荷兰企业身份,如今应遵守荷兰规则。
这种身份绑定的逻辑,让中方陷入被动,也暴露了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中身份适配的两难困境。
荷兰工会在企业决策中拥有较强话语权,中方管理层对此缺乏足够重视。
张学政解雇高管时未通知工会,这一操作在荷兰被视为严重违规,直接导致解雇决定无效。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管理中,工会参与决策的程度较低,这种制度差异被对手精准利用,成为发起诉讼的重要依据。
![]()
![]()
全球产业链格局下的攻防转换
面对荷兰的步步紧逼,中国方面并未采取对等报复,是基于自身产业优势,展开了精准高效的反制,形成了你控股权、我控产能的攻防格局。
安世半导体8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核心封测基地位于东莞,这成为中方反制的关键筹码。
中国商务部迅速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出口中国制造的元器件和组件。
这一举措看似限制出口,其实是保护了核心产能与资产,确保中国境内的生产运营不受影响。
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随后发布公开信,明确表示中国区业务正常运转,将保障员工利益与客户供应,暗示即便荷兰总部停发工资,中国公司仍会维持运营。
这一表态稳定了市场预期,也让荷兰方面意识到,即便掌控了股权,失去产能支撑的企业也将失去价值。
![]()
稀土作为半导体、光刻机等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原材料,成为中国反制的重要武器。
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即便其他国家拥有稀土矿,也需依赖中国技术进行加工。
中国推出的稀土供应链全程溯源管制和最终用户许可审批制度,要求产品中中国稀土占比超过0.1%的企业,必须上报用途、消耗量与客户名单。
这一政策直接击中荷兰的产业软肋,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EUV设备,精密光学系统与磁性部件高度依赖稀土材料。
政策出台后,阿斯麦迅速调整对华合作策略,其他依赖稀土的西方企业也纷纷主动沟通,希望获得供应许可。
这种非对称反制,避免了全面贸易战的升级,也精准打击了对方的核心利益。
中国商务部在第一时间发声,督促荷兰方面从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妥善解决此事。
中方掌握的美荷6月会谈记录、荷兰法院判决依据的法律漏洞等信息,成为外交谈判的重要筹码。
荷兰经济部长随后表态,愿与中国相关部门磋商,承认事件已上升至最高层沟通层面,这表明中方的反制已产生实质效果。
![]()
安世半导体事件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当前全球地缘政治背景下,中资企业出海面临的风险已从传统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转向更复杂的规则风险、政治风险。
这场博弈带来的启示,值得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深思。
闻泰科技的收购流程完全合规,依然遭遇风险,这说明中资企业出海不能仅满足于符合当地法律,更要深入理解法律背后的文化逻辑、政治倾向与执行弹性。
荷兰《商品可用性法案》的“复活”警示我们,一些看似尘封的法律条文,可能在特定政治环境下被激活,成为限制中资的工具。
安世半导体试图同时扮演中资企业与荷兰企业的双重角色,最终陷入被动。
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应明确自身身份定位,在尊重当地规则的同时,避免为适配而过度妥协,更不能留下可能被对手利用的身份证据。
建立清晰的治理结构,明确股权与管理权的边界,才能减少被攻击的漏洞。
中方之所以能快速反制,核心在于掌握了安世半导体的产能与市场。
这启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不能只看重技术和品牌,更要重视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可控性。
将核心产能、关键技术留在国内,或构建多区域备份产能,才能在突发风险时掌握主动权。
![]()
面对荷兰的组合式操作,中方的反制也体现了多元化思路。
产能管控守住底线,稀土管制精准打击,外交沟通掌握主动。
中资企业应建立常态化风险应对机制,整合法律、产业、外交等多方资源,避免单一应对方式的局限。
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博弈,本质是全球规则主导权与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
荷兰的海盗微操虽短期得手,却破坏了国际投资环境的信任基础。
中国的反制则展现了以规则破规则,以产业实力护权益的智慧。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源于自身不可替代的产业实力与清晰的规则认知。
未来,中资企业出海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安世半导体事件也让我们明白,面对“海盗式”的规则滥用。
只有手握核心技术、掌控关键产能、读懂游戏规则,才能在复杂的全球博弈中守住阵地,赢得尊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