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占领北京这事已经成了现实。清廷被迫接受赔偿,美国等国的部队在城里驻扎直到1901年才撤出,美军在这一轮行动中阵亡和受伤的人加起来大概59人。后来发生的条约把这段冲突的后果固定下来。
![]()
往回看这段历史,跟现在那支老连有关系的炮兵部队当年也在里面。那会儿从菲律宾调来的救援队里,有陆军也有海军陆战队,6月登陆天津后一路推进,炮兵把M1897野战炮架到战场上,射程差不多8公里,主要任务是打压对面火力,给步兵开路。7月13、14号天津巷战打得很紧张,美军炮兵就在城里外头对清军阵地施压。占了天津后又往北进,8月4日出发时还碰到有组织的抵抗,路上多次架炮把障碍和掩护打掉。到8月14日进到北京时,美军第14步兵团先上了城墙,炮兵那阵子就负责远近支援,冲完这一圈后,美军在北京维持秩序一直到隔年才撤回。这整出事情,官方统计阵亡受伤大约59人,之后签的那些条约把后果一桩一桩固定下来。第3野战炮兵团的历史能追到1812年,后来参加过墨西哥战争、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等;团徽上有条中国龙,传说就是因为参加1900年中国行动才留上的标志。第5营B连当年就是扛着M1897负责炮击支援的那股人马。
时间拉回现在,老部队的那条线被技术接上了——一个连拿到了名叫“暗鹰”的远程高超声速武器系统。讲明白点,这是陆军的长程打击装置,每个营配四辆发射车,每辆能立发射器,两枚导弹一套,算下来一营带得动八枚实弹。厂方宣称射程超过1725英里,速度破5马赫,作战部重约544公斤,整枚导弹全长约10.5米、直径0.88米,整弹重约7.4吨。技术路线是助推滑翔体,运输上既能靠C-130机运,也在考虑让弗吉尼亚级潜艇作为海上投送平台。参与研制的有洛克希德·马丁和戴内蒂克斯,整个项目打算的弹量挺有限,目标大概在50枚左右(含备弹),单枚造价大约4100万美元上下。陆军打算按电池建,既有训练用弹也有作战弹,计划在今年12月把首批电池配齐,部署点还会包括关岛等前沿基地。
![]()
这套东西走到今天,并不是一路顺风。项目2017年起步,2019年定下通用滑翔体的合作方向,同年成立了过渡办公室。2020年开始系统性试验:3月有次滑翔体试飞超过2000海里,5月底一级固体火箭电机完成测试。到了2021年,二级助推和推力矢量控制通过了考核,3月时营里开始接收地面设备,士兵先在惰性弹筒上练手,学着搬运、架设、发射流程。但那年10月也出过问题,一次助推火箭带滑翔体的试验失败了。2022年期间把子系统往演习里拼,6月做整枚发射时助推器异常偏离轨道,没达到预期。2023年更不太顺,连着几回试验失准:有次滑翔体没能按程序分离,掉进太平洋;有次助推器推力不足,没把滑翔体送上目标高度;还有一次在预检时发现机械问题,被迫取消。那年2月把设备搬到卡纳维拉尔角做地面测试,9月7日的一次发射因机械故障被叫停。到了2024年,情况好转,5月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清除了部署的障碍,6月28日在夏威夷靶场完成了超过2000英里的飞行,目标落在马绍尔群岛;8月在代号“竹鹰24-3”的演习里做了整合演示;12月12日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完成了全程飞行。2025年4月24日,陆军正式把系统命名为“暗鹰”。7月,这套系统带着演练任务去了澳大利亚参加“军刀2025”演习,8月初那个营随多域特遣队在澳大利亚北部首次把系统部署到海外,演习规模大约3.5万人、19国参演,8月6日“暗鹰”在演习中公开亮相,算是它的海外首秀。10月15日官方又宣布,首支电池将在12月配齐八枚导弹。
把两段历史放一起看,会有种老物件和新技术交织的感觉。百年前的炮兵靠的是钢炮、炮弹和阵地,打的是近几公里的压制性火力;今天则是把远程精确打击装上能跨洋跑的滑翔体,速度也不在一个量级。说白了,这不是简单的武器换代,而是使命延续:过去是把弹药送到前线掩护步兵,现在是把远端打击能力放到更灵活的平台上,目标类型、作战节奏都不一样了。运输方式也变了样——一方面还能靠C-130空运,另一方面又考虑潜艇运送,说明使用场景从陆地结点扩展到海上隐蔽投送,兵力机动性被摆上了台面。
![]()
从实务角度看,有几件事值得留意。第一,弹数很有限,说明这种系统更偏向点穴式、战略性打击,而不是常态化的大量消耗武器。第二,研制过程里反复试错、失败被记录在案,能看到军工项目的现实:不是靠单次闪光,而是靠一次次修正、一次次把问题拆开来解决。第三,部署节奏和演习显示出一种策略:先在本土试验成熟,再到盟友或前沿基地进行验证和展示,目的是把技术能力和盟友威慑结合起来。最后,成本不低,这也决定了使用时会比较克制,会挑重大或高价值目标去用。
把目光再拉近一点,想想那些当年的士兵和现在操作“暗鹰”的士兵,差别大得像天和地。以前是抬炮、挖壕、把车轮固定在地上,近距离观察弹道落点;现在是监控数据链、校准导航、协调多域情报,发射前要考虑卫星、指控链路、远端后勤支撑。两种工作,看似不同,本质上都围绕着“把打击放到需要的时间地点”。旧的技术靠数量和阵地,现在靠速度、机动和精度。
![]()
这条从1812年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线索,不只是历史好玩儿而已。它让人意识到,军队的传统、徽章上的龙、那些老战史,都还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技术变了,场景和作战节奏也变了,但那股“把远处的威胁变成可以控制的东西”的思路没变。面对这种变化,外界会有很多讨论,有担忧也有好奇,舆论和政策围绕这类系统的部署和使用肯定还会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