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核电站被炸!2座冷却塔1分钟接连倒塌,德核能时代就此终结
大家好啊,今天小编给大家说个德国的大事。10月29日德能源巨头RWE举行了德国最大的电池储能仪式,德国将迎来新的能源,谁能想到,以严谨和工业实力著称的德国,会用一场爆破亲手推倒自己的能源根基?
就在开幕式的四天前,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烟尘散去,不仅终结了德国半个多世纪的核电历史,更暴露了这个欧洲工业强国的深层困局。
作为德国首座核电站,它曾是巴伐利亚州的能源核心,1984年投运的B、C机组撑起当地四分之一用电,是宝马、西门子等巨头的 “电力底气”。
![]()
为了兑现“2025 年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的环保承诺,德国选择激进弃核,转投押注风电与进口电力。
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低风速让风电“靠天吃饭”,能源缺口只能求助邻居法国。这场环保理想与现实需求的碰撞,就此拉开一段荒诞循环的序幕。
德国最近的操作,已经离谱到让人看不懂了,为了所谓的“环保”,居然亲手炸掉了自己的能源根基。
10月25日,拱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坍塌烟尘未落,德国半个多世纪的核电历史就彻底画上了句号,而随之崩塌的,还有这个欧洲工业强国的能源自信。
这座德国第一座核电站绝非普通电厂,1960年代规划时就被定位为南部能源核心,投运后直接撑起了巴伐利亚州工业和民生用电的半壁江山。
尤其是1984年启动的B、C两台大型机组,每年稳定输出的电力占该州总需求的四分之一,是宝马、西门子等制造业巨头敢接大额订单的“电力底气”。
如今机组与建筑一同坍塌,德国人为自己的激进选择付出了第一笔看得见的代价。“没了核电,电从哪来?”
面对外界质疑,德国官方给出的答案看似清晰:风力发电为主,缺口靠进口补。可这套逻辑一落地就露了馅。
![]()
德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风速仅3.5米/秒,远达不到风力发电的高效阈值,每逢无风期就陷入“有电全看天”的窘境。这时,邻居法国的核电站就成了救命稻草。
法国倒是“仗义”地伸出了援手,却处处透着拿捏的意味。他们计划先用东北部距离德国边境约9公里的卡特农核电站供电,还主动提出重启费斯内姆核电站。
![]()
这座位于法国上莱茵省的电厂,距离法德边境不足1.5公里,是法国运行最久、事故记录最多的“问题电站”。这种紧贴边境的布局,本是法国为降低本土核安全风险的考量,没成想如今倒成了拿捏德国的“能源筹码”。
费斯内姆核电站的“黑历史”早就让德国苦不堪言。上世纪70年代投运以来,泄漏、设备故障等问题频发,德国西南部居民多次检测出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超标。
德国政府曾连年抗议,怒斥这座“堪比康熙年间文物的老旧设施”是“边境定时炸弹”,最终迫使法国在2020年关停并计划拆除。可如今德国能源告急,法国立刻动了重启的心思,直言“修复后专供德国”。
![]()
德国的反应堪称矛盾典范:一边急需电力,一边又怕“问题电站”炸在自家门口,干脆以“不买电”相威胁。
这场拉锯战活像一出荒诞喜剧:德国是生病的乌龟,法国是慢走的蜗牛,乌龟催蜗牛买药,蜗牛反倒撂挑子说“再催就不去了”。
![]()
可喜剧背后藏着残酷现实,法国手握稳定核电资源,而德国早已亲手砸掉了自己的能源饭碗,德国走到这一步,源于2009年那场轰轰烈烈的能源转型运动。
当时政府提出“2025年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减排80%至95%”的目标,2010年法案通过后更是被媒体捧为“世界可再生能源标杆”。
德国专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那句“这是送给世界的礼物”,如今听来满是讽刺,因为他们在转型还没落地时,就先砍了最靠谱的“垫脚石”。
从爆破核电站到依赖法国 “问题电站” 供电,从喊着环保口号重启煤电到电价暴涨、产业外迁,德国的能源困局,本质是激进政策与现实规律脱节的必然。
环保本是值得肯定的长远目标,但德国错在将其置于能源安全之上,在替代方案未成熟时就砍断核电根基,最终陷入“弃核、缺电、进口、妥协”的恶性循环。
![]()
这场困局给所有追求转型的国家提了醒:任何改革都需循序渐进,理想不能替代现实。德国若想走出泥潭。
既要摒弃“一刀切”的激进思维,更要在环保目标与工业命脉间找到平衡,毕竟能支撑起民生与产业的能源安全,才是环保转型的真正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