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联合国记者会现场,一名中国记者提问时,镜片上闪烁的微光被镜头捕捉。联合国发言人迪雅里克注意到那副不起眼的眼镜,脱口而出:“这是中国制造的智能设备。”那一刻,没有掌声,却在全球舆论场激起回响。
 ![]()
这不是一次炫技式的展示,而是中国AR眼镜首次在国际外交新闻现场完成实战记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徐德智佩戴的雷鸟X3 Pro,以第一视角完成对以色列越境黎巴嫩事件的提问与拍摄。这副仅重68克、搭载Micro LED光波导技术的眼镜,将实时字幕、语音交互与影像采集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智能硬件走向高敏感、高规格场景的一次标志性亮相。
 ![]()
全球市场中,中国AR眼镜已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第二季度,雷鸟创新以39%的份额位居全球销量第一。广西党委书记在东盟博览会上佩戴AI眼镜无稿演讲,北京文化论坛为外国记者集体配备国产AR翻译眼镜,这些场景共同指向一个事实:中国正将智能眼镜从极客玩具,推向政务、外交、媒体等核心领域。
 ![]()
但技术的高光之下,是尚未完全跨越的实用鸿沟。记者群体的实际反馈显示,当前主流AR眼镜单机续航多在4至8小时之间,户外强光下显示减弱,语音识别在嘈杂环境中仍有延迟。尽管亮亮视野等企业通过充电盒将累计续航延至96小时,但“不断电”仍是外勤记者的首要焦虑。重量虽已压至50克级,接近普通眼镜,但长时间佩戴仍带来鼻梁压迫感,尤其对非眼镜使用者构成隐性门槛。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生态。硬件领先并未完全转化为体验领先。记者需要的不只是翻译和拍摄,而是与采编系统无缝对接的信息流——现场笔记自动归档、采访内容即时转写、多语种稿件一键生成。目前多数设备仍停留在功能叠加阶段,AI与AR的融合尚在初级,距离“思维级辅助”仍有距离。
销量第一不等于渗透率高。全球1280万台的年出货量中,消费级产品仍以科技爱好者为主力用户。真正决定技术命运的,是专业群体的大规模采纳。当记者能在战地、灾现场、跨国峰会中毫不犹豫戴上它,才算真正落地。
技术自信不应简化为民族情绪。中国智能眼镜的突破,是多年投入AI、光学、材料的结果,值得肯定。但真正的认可,来自国际同行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非猎奇对象。
 ![]()
未来不在镜片之上,而在使用它的双手之中。唯有让技术隐于无形,才能真正改变看见世界的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