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桥西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非遗+普法”的融合实践正悄然兴起,通过创新的方式,古老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时代火花。
![]()
01
非遗为媒
法律条文在文化实践中“活”起来
![]()
“修复文物就像给历史治病,每一步都得对照‘医嘱’——《文物保护法》就是我们的‘诊疗手册’。”在“法治护航·守望文明”研学活动中,14岁的小志愿者手持文物修复工具,向游客讲解古代瓷片的“修复法则”。这是桥西区司法局创新普法模式的生动缩影,以非遗传承作为法治教育的“天然教材”,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
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桥西区司法局构建了“全龄段浸润式”普法体系。小学阶段开展“非遗送福”活动,孩子们在学习杨氏面塑时,用面团捏出“冰墩墩普法宣传员”,在动手过程中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阶段则通过“文物修复法庭”模拟活动,围绕“古画修复争议”案例,运用《民法典》《著作权法》进行思辨辩论;高中阶段组织“非遗法治调研团”,深入蔚县剪纸工坊,调研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形成《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与法律需求报告》。
据了解,桥西区已开发非遗普法研学课程30余节,涵盖文物修复、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这种“文化载体+法治内核”的融合,实现了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普法方式转变。“桥西区将非遗技艺的‘形’与法治精神的‘魂’深度绑定,创造了‘做中学、学中悟’的普法新范式。”张家口非遗传承人这样评价。
02
青春力量
“小手拉大手”推动法治知识普及
![]()
“我家孩子参加完‘大境门Vlog普法’活动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出《文物保护法》,给爷爷讲‘长城砖不能随便捡’的道理。”桥西区居民王女士的分享,道出了该模式“以少带老”的辐射效应。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星星火青少年志愿服务团的小志愿者们以大境门为背景录制普法视频,手持《长城保护条例》向游客讲解“城墙一砖一瓦皆受法律保护”。
![]()
为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桥西区司法局打造了“校园支队+社会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在全区17所中小学设立“星星火普法校园支队”,培养了2000余名小小普法宣传员;通过举办“法治地摊节”等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将非遗手工艺品义卖所得捐赠普法基金,并以“糖换烟” “福字换陋习”等互动方式,向市民宣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带动万余户家庭参与普法,形成“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群孩子温暖一座城市”的良性循环。
03
守正创新
打造法治教育的“桥西样本”
![]()
从“法治开蒙礼”上朱砂启智与宪法宣誓的古今对话,到“非遗法治研学基地”里文物修复与法条解读的跨界融合,桥西区的探索为新时代普法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
文化自信是法治教育的根基,通过立足大境门、张家口堡等历史文化地标,将《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与本土非遗深度结合,让青少年在触摸文化根脉中自然建立法治认同。青少年是普法创新的主角,通过赋予他们“非遗传承人” “法治宣传员”的双重身份,实现从“教育对象”到“传播主体”的转变。协同共治是长效发展的关键,司法局、文旅局、学校、非遗工坊等多方联动,构建“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机制,让普法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如今,桥西区万余名青少年手持法治与文化的“双火炬”,照亮古城街巷,这不仅是一次法律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基因的传承——既守护着历史的根,也照亮着未来的路,展现出法治最美的模样。
来源:区司法局
编辑:周宇鸣
编审:陈伟 高阳
投稿邮箱 : qxxcbxwk@163.com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