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华盛顿的一场记者会上,嘴里轻飘飘地蹦出“重大进展”四个字。话音刚落,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像是被同时通了电,一下子都精神了。
打了快三年的仗,这还是头一回听见这么明确的和平风声。
要知道,这股风吹得有多不容易,得把日历翻回到2022年那个冰冷的2月。那天,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几个字,砸醒了还在睡梦中的世界。
炮声一起,各国政要的电话就没停过。表态、制裁、运送物资,一时间热闹非凡。那时候,没人能想到,这场起初以为是闪电战的冲突,会拖成一场谁也赢不了的消耗战。
战争头几个月,战线图跟心电图似的,每天都在跳。俄军从北到东,几路并进;乌克兰人则是一边撤,一边重新拉起防线。基辅的夜空被火光映红过,哈尔科夫的街头到处是断壁残垣。
![]()
那时候,全球媒体都在玩一个叫“谁又推进了几公里”的游戏。
可到了2022年底,游戏玩不下去了。俄军在顿巴斯地区挖起了战壕,乌军收复了一些城镇,双方你来我往,谁也没法把对方彻底按倒。战线,就这么僵住了。
美国、英国、波兰的援助清单越拉越长,北约开会时,“支持到底”的口号喊得山响。但另一头,欧洲老百姓看着自家蹭蹭往上涨的电费和取暖费,眉头越皱越紧。
大家心里都开始犯嘀咕:这仗,到底要打到哪天是个头?
转过年来到了2023年,乌克兰憋足了劲,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攻”。坦克、导弹、无人机,又成了新闻头条的常客。全世界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结果。
![]()
结果是,谁也没等到一边倒的胜利。乌克兰的进攻撞上了俄军坚固的防线,战场变成了泥泞的壕沟和无尽的拉锯。这词儿听着温和,可对 trenches 里的士兵来说,每一天都是在用命熬。
年底一盘点,地图上的边界线几乎没怎么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上,恳请国际社会“不要疲惫”。而莫斯科的电视台里,主播字正腔圆地表示,“特别军事行动”仍在按计划推进。
两种声音,说的都是同一种坚持。
等到了2024年,这场战争在国际新闻里的位置,已经从头版头条,慢慢挪到了不起眼的角落。美国国会为了一笔新的援助法案吵得不可开交,欧洲内部对还要不要继续掏钱,也冒出了不同声音。
![]()
法新社的评论一针见血:“各方的政治耐心正在被消耗”。
前线的战斗模式也变了,大部队的冲锋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和防空系统之间没完没了的对决。战线稳得像一盘谁也将军不了的死棋。
所以,当2025年秋天,万斯那句“重大进展”出来的时候,才会让那么多人竖起耳朵。
白宫嘴上说着“外交斡旋仍在进行”,不肯透露半点细节。但这种故作低调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彭博社甚至直接用了“和平信号”这种词。
其实,和平的苗头,不是一天冒出来的。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各种“非正式接触”的消息就没断过。土耳其、沙特、瑞士,都出来表态愿意当个中间人,牵线搭桥。
![]()
沙特办的那场“吉达和平会议”,虽然俄罗斯人没去,但路透社说,这相当于“为未来的谈判铺好了桌布”。
乌克兰那边的口气,也悄悄起了变化。2025年初,泽连斯基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虽然还在强调安全前提,但话里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硬了。
俄罗斯同样在2月份的一份声明里说,“不拒绝任何建设性方案”。这话听着像是外交官在打太极,却是三年来,双方的措辞第一次有了靠近的迹象。
在美国,推动和谈成了摆在桌面上的政治选项。新上任的班子需要一场外交胜利来安抚国内越来越不耐烦的选民。CNN说得更直白:战争新闻已经没法给选情加分了。财政窟窿、援助投票、选举压力,几件事拧在一起,答案只有一个。
![]()
欧洲那边就更现实了。能源成本和通货膨胀这两座大山,压得大家喘不过气。“和平”这个词,成了报纸上最受欢迎的标题。德国和法国的领导人,嘴上说着支持乌克兰,但措辞已经从“军事胜利”悄悄换成了“在正义基础上达成和平”。
英国《卫报》有句话写得特别妙:“欧洲的冬天比战场更冷。”
就连俄罗斯的官方口径,也在发生微妙的移动。克里姆林宫的发言人说,“如果西方承认现有现实,可以讨论未来的安全框架”。这话的潜台词是,能谈的东西,变多了。
半岛电视台的评论标题,可能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场战争,输赢都太贵。”
![]()
从基辅到莫斯科,疲惫感成了双方唯一的共同语言。
万斯那句话之后,各方的表情都很有意思。克里姆林宫公开说,“俄罗斯始终愿意通过谈判实现自己的目标。”后半句没说出来的话,全世界都在替他补。俄国媒体也开始减少前线报道,转而大篇幅讨论经济重建。
乌克兰这边,泽连斯基政府依然把“领土完整”挂在嘴边,但行动上已经务实了许多。军方在发布会上,越来越多地提到“战略防御”和“调整阶段”这些词。BBC评论说,这说明乌克兰的战术重心,已经从进攻转向了防守。
至于欧洲,更像是一场合唱。法国总统说和平必须尊重国际法,德国总理马上接一句要避免新的铁幕。说白了,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经济账远比道义账更难算。欧洲老百姓想听的,早就不是“援助”,而是“结束”。
![]()
中国的立场,从头到尾都没变过。从2023年那份《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开始,就是在各种场合呼吁“停火止战,政治解决”。不站队,不拱火,安安静静地提供一个可以沟通的渠道。
到2025年10月,全球新闻版面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关于前线的报道越来越少,关于“万斯说的重大进展到底是啥”的猜测越来越多。
CNN的一篇报道里,记者在基辅街头写道:“人们习惯了警报,也学会了忽略它。”这不是麻木,而是一种被战争磨砺出来的平静。
俄罗斯国内,经济数据在回暖,卢布汇率稳住了,绕开制裁卖石油的门道也摸熟了。老百姓的注意力,正被官方引导着,从战场转向了国内发展。
![]()
三年的战争,消耗的不只是军费,更是人心。
现在,国际社会的焦点,已经悄悄转移到了“战后重建”这个话题上。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估算过,重建乌克兰需要上万亿美元。数字虽然吓人,但它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
和平,也许不会伴随着一份协议的签署而轰轰烈烈地到来。它可能只是悄悄地发生。
当全世界的人都不再追问“今天还打吗”的时候,这场战争,或许才算真的画上了句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