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武汉外卖员张赛的首部作品《在工厂梦不到工厂》正式出版。近日,他刚刚结束一系列宣传活动,参加了多场图书分享会。目前,该书首印8000册,并顺利加印数千册。
此前,张赛的文章早已在网络上流传,还曾被人民网报道。记录工厂生活的《卫生巾厂狂想曲》系列引发网友关注,有读者称他为“流水线上的哲学家”。
10月30日,张赛告诉记者,他的书会引发关注,是因为近年来越来多人开始留意“附近”这个概念(人类学家项飙提出“重建附近”,和周围发生积极互动,让它成为一种动力和资源)。即使工厂不是人们的“附近”,那他们用的物品、穿的衣服,也是“生活的附近”。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给自己留有一片精神世界。虽然写书还不能养家,他也会坚持通过自己的视角和体验,来记录生活,关注普通人 ,“上午跑单下午写书,就很幸福了。”
【1】“白天送外卖,晚上是写书的‘张老师’”
张赛今年38岁,来自河南。初中毕业后,他辗转多地打工,尝试过外卖员、卖早餐、保安、快递员等多种职业。
阅读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进入工厂后,读书写作成为他逃离枯燥生活的方式。结婚后,写作有了稿费,渐渐变成了他的副业。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始终与书籍为伴。
今年,他离开工厂,再次选择送外卖。因为这份工作既方便他写作和参加图书宣传活动,也带给他一种“假装的自由”——理论上可以随时上下班。
 ![]()
图片
张赛工作中。图/受访者提供
但实际上,他每天仍需奔跑十一小时。“我不是特别会跑的那种,一小时也就挣二三十块,只能靠时间堆。”日收入两三百元,月供房贷两千元,生活的压力依然沉重。
他告诉记者,妻子是十堰人,与双胞胎儿子一起住在十堰。迫于生活压力,他很少回家,也舍不得两百多元的高铁票。他无奈的说道,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像“网友”。张赛目前在武汉跑外卖,有时一跑就是一整天,有灵感时就去青山图书馆写作。
新书出版拿到版税收益后,他“理直气壮”地回家休息了一个月。因为有这笔收入,他在家打开电脑写作时,感觉“气势都不一样了”。
爱读书的习惯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在工厂时,无人知晓他在写作,反而因常看书被同事调侃。他告诉记者,过去只有诈骗或推销电话才会称他“张先生”;如今参加图书分享活动,读者们都叫他“张老师”。
令他欣慰的是,孩子们受他影响也爱上了阅读。他很享受与孩子共处的时光,一起听雨、看雨,感受生活中的文学时刻。“家里三个人都爱看书,和我那时不一样了,至少他们不会感到孤单。”
 ![]()
图片
张赛。图/受访者提供
【2】“我不是文人,不关注宏大空泛的,只从自身出发观察和记录世界”
张赛在工厂工作多年,对那里的生活感触颇深。《在工厂梦不到工厂》记录了流水线作业下工人的喜悦与悲痛、梦想与追求。正如封面所言:“工厂赠我以噪音、灰尘、劳累,我还之以走神、记录、冷眼。”书籍以幽默而冷静的笔触,展现出其中的艰辛与生活的参差。
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写作动机也在变化:早期追求文学性的表达,写“漂亮的句子”;如今更希望关注社会议题,推动读者“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
 ![]()
图片
张赛的手稿。图/受访者提供
例如,在工厂时,他思考工作对人的磨损以及机制的不合理;送外卖时,因常找不到厕所而憋尿,便想到外卖软件能否在地图中加入公厕提醒。
他表示,自己不想成为纯粹的“文人”,而是希望作为“社会的一员”,通过写作推动思考。他欣赏项飙等社会学者,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成为生活的观察者,而写作,只是他选择的记录方式。写作技能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以独特的眼光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目前,张赛已完成第二本书稿并签约,出版时间待定。对于未来,他有更宏大的计划,希望从事偏调查型的写作,关注普通人和农村,运用类似社会学的方法。但他也清楚自己目前能力尚不足,需要沉淀,预计这类作品至少还需两年时间。
来源:九派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