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珍·古道尔博士去世。
教科书上走出的传奇人物就此谢幕,人们都感到遗憾、惋惜。
![]()
没想到,这么快,网飞就上线了她的纪录片。
原以为是蹭热度,没想到拿下豆瓣9.4分。
![]()
评论区都是一边倒的五星,恨不得安利给所有人去看。
![]()
![]()
![]()
到底讲了什么?
今天就一起看看,她留给我们的——
《最后一席话:珍·古道尔博士》
Famous Last Words: Dr. Jane Goodall
![]()
与常规纪录片不同,这是网飞一个相当大胆的企划。
录制于2025年3月,也就是珍·古道尔离世7个月前。
90岁的珍,接受了这场看起来有些「不吉利」的访谈。
他们当时就约定,她去世后才会放出这段影像。

所以,拍摄现场极为私密,除了一个主持人,没有其他任何工作人员,周围只有五台遥控摄像机。
目的是为了给珍·古道尔足够的空间。
让她可以安静地回顾自己一生的成就和遗憾,回应所有的喜恶和质疑,同时留下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后一席话」。

![]()
打破外界质疑
估计很多人认识珍·古道尔,是从课本上的一张照片。
一个扎着马尾的年轻女孩,穿着卡其衬衫,蹲坐在非洲丛林中,与一只小猩猩指尖相处,像名画《创世纪》里的场景。
![]()
《家有儿女》中,小雪曾一度迷恋珍·古道尔,刘梅还在她的卧室里做了一个温馨的黑猩猩窝。
![]()

当然,珍·古道尔的成就远不止「和黑猩猩生活的女孩」这一标签。
20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小女孩的她,在贡贝森林目睹黑猩猩折树枝捉白蚁的发现。
证明了黑猩猩也和人类一样会使用工具,重塑了生物学中人类与动物的边界。

她还改变了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方式。
摒弃理性冷静,保持距离的研究态度。
她会为每只黑猩猩取名,会贴近它们,为它们抓虱、治病,和它们成为朋友,关心它们的子子孙孙。

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又主动走出学术界的象牙塔,投身环境教育和公益事业。
发起全球性的环保公益项目,和更多人接触、交流。
这两年也多次现身中国,鼓励更多年轻人用行动去改变世界。

但,就像所有公众文化偶像一样,一旦被推上神坛,质疑和非议也随之而来。
从刚进入公众视野起,她就被议论是因为「腿」太好看才出名的。
报纸和媒体还会用「美女与野兽」之类的猎奇化标签博取大众眼球。
![]()
![]()
几年前,她被马斯克恶意攻击,是想要灭绝人类的人。
![]()
而质疑最多的,是说「她的成名不过是因为运气」。
当年,她只是一个大学学历都没有的普通女孩,还常常靠在餐厅打工赚钱。
却被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选中作为助手,拿着经费深入非洲大地做实地研究。
这种偶然性让很多人认定,她的成功更多是因为时运。
![]()
这则纪录片中,珍上来就回应了这一质疑。
她不否认运气,但她也细细分享了去非洲之前的故事。
10岁时,她因为《人猿泰山》迷上了猩猩,梦想去非洲和动物们一起生活。
放在一般家庭可能会被嘲笑太不切实际,但她的母亲只是告诉她如果决定了就要努力,抓住一切机会,还提醒她这并不容易。
「如果你不放弃,我相信一定会有办法的。」
在母亲的鼓励下,她开始大量阅读与非洲动物相关的书籍,自学各种野外观察、生存技巧。
在餐厅打工,就是为了攒钱去非洲。
![]()
热情被身边的人看到后,她被引荐给了那位人类学教授路易斯·李奇。
见面后,教授先问了她许多问题,而她因为阅读涉猎很广,几乎都回答上了。
当时,她还刚好救助了一只婴猴,一直带在身边。
![]()
之后,教授还带她做了实地勘测,在一个峡谷中做考古挖掘工作。
当时,在遇到猛兽的危急情况下,她根据自己对动物的了解,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正是这一次次非正式「面试」后,教授选定了让她去非洲。
显然,教授看到的不只是她的热情,还有她为了这一机会早已储备好的知识和决心。
![]()
相比很多普通人,她最幸运的恐怕是有一个能支持她和理解她的母亲。
帮她坚定了信心和信念,让她从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她后来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直在回应着那个10岁女孩的梦想:
深入丛林,理解动物,理解自然。
![]()
![]()
大胆披露私情
珍·古道尔成名后,外界除了关注她的科研成果,也一直对她的私生活充满好奇。
难以置信的是,这部纪录片中,她令人意外的坦诚。
她没有回避自己的两段婚姻。
第一任丈夫是她最初去非洲时,《国家地理》派给她的驻地摄影师。
他们一起在非洲丛林中观测猩猩,记录生活,相恋相爱,也在当地孕育了孩子。
也是因为丈夫拍摄了大量珍和黑猩猩接触的影像,才有了后来那部高分传记纪录片。
![]()
![]()
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约10年。
珍40岁那年,两人出于对未来规划的分歧,选择离婚。
![]()
第二任丈夫是政府官员,曾任坦桑尼亚国家公园负责人。
两人在工作中相识,因为共同关心自然保护和动物福利问题而熟络,逐渐发展为恋爱关系。
1975年,珍41岁时,他们结婚。
但这段婚姻也因为丈夫患癌去世,只维持了5年。
![]()
片中,珍直言不讳地说,虽然当初确实有过浓烈的爱意。
但回过头看,她觉得这两个人,她其实都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爱,更多是带着目的性选择了结婚。
而且,两任丈夫,都比起家庭更爱自己的事业,他们也都无法接受珍取得了比他们更大的成就。
![]()
主持人问,是否希望死后见到两任丈夫。
她说,想见到母亲,想见到黑猩猩和自己曾经养过的狗,还有其他动物,至于两个丈夫,那就无所谓了。
![]()
主持人问她,这一辈子是否有过真正深爱却爱而不得的人。
她也毫不遮掩地说,曾经确实爱上过一个人。
那个人和她有相同的志趣,可惜对方有家室,她只能把这份感情深埋心底。
![]()
![]()
最后一席话
她在留给大众最后的影像中「大爆猛料」,或许只是为了告诉人们,比起被塑造成某种传奇人物,她更愿意只是她自己。
她说她经常在机场遇到有人泪流满面地要她的签名,这让她不解。
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和普通人一样有爱的事,也有恨的人。
她更愿意形容自己是一个喜欢动物的,有幸实现了梦想的人。
![]()
她对死亡的认知,也和普通人一样,一无所知,但充满幻想。
她说,或许死后什么也没有,或许会有另一个世界。
而她多次在原始森林死里逃生的经验,目睹过神秘自然的奇遇,让她更愿意相信后者。
也因此,她并没有那么畏惧死亡。
她觉得她在这个星球的使命已经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了,没有白白走这一遭。
![]()
她唯一挂念的,是生后的世界,这也是她愿意接受这一企划的原因。
她在《十三邀》里谈到,对战乱中的儿童和自然生态的担忧。
她担心一味求发展的社会,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损耗。
她想告诉所有人,不必仰望谁的光芒。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找到自己想要去做的事,看清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无论于个人还是于这个世界,都是有希望的。
![]()
她真正想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席话,不是对死亡的告别,而是一种平静却坚定的邀请。
她邀请每个人,去思考、去行动,去承担责任。
她提醒人们,人类并不高于自然,我们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她在生命的尽头仍在强调「希望」,她说哪怕地球在崩坏、气候在恶化,也不要放弃对世界的信念。
她把「行动」的接力棒交回给每一个普通人,认为改变不需要什么伟大的出发点,每个人每天的选择都在塑造着未来,哪怕只是节省一个塑料袋。
「请不要放弃,未来仍在你们手中,尽你们所能去做到最好。
在你们仍站在这座美丽星球上的时刻,此刻,我俯视这片大地——从大地之上.
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
这即是她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席话。
![]()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