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2025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在成都西村大院隆重举办。现场公布了六大奖项,其中,成都传媒集团的“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项目凭借对工业遗存的文化再生,荣获组委会特别奖。
作为该奖项的重要举办地与实践地,成都已于2021年、2023年成功举办两届活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成都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持续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形象与综合影响力。
![]()
成都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副书记罗静上台领奖
各奖项多维度聚焦人文关怀
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除了主奖项组委会特别奖之外,还有五个子奖项陆续颁出:公共空间奖(重塑市民共享空间)、生态友好奖(绿色技术与自然共生)、社区营造奖(基层治理与社群活力)、建筑贡献奖(设计推动社会进步)、城市创新奖(科技与人文融合),多维度聚焦人文关怀。
建筑师张鹏举的“西乌素图村民中心”获得建筑贡献奖。这个位于呼和浩特附近的项目,本是一个为改善村里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而建的多功能场所,项目建成后不仅为沉寂的村子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村子危旧房的再利用改造和新型旅游业的兴起。
![]()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据视觉中国)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获得“公共空间奖”。和成都东郊记忆相似,陶溪川曾经坐落着一批老瓷厂。20世纪90年代末,一度辉煌的老瓷厂陆续关停,后来通过老厂区活化探索,将其打造成文创街区。
关中忙罢艺术节获得“社区营造奖”。该艺术节以传统“忙罢会”民俗为基础,自2019年起已连续举办六届,其举办地、位于秦岭北麓的西安鄠邑区蔡家坡村也从贫困村发展为年旅游超1400万元的艺术乡村,探索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
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据视觉中国)
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获得“生态友好奖”。该项目以周边企业及居民的需求为切入点,让“建筑-绿地-水体”无缝衔接,将两岸沿线原本破碎、不成系统的公共空间重新整合为一条拥有多元特色的滨水和慢行系统,成为周围市民们触手可及的门前“绿水青山”。
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获得“城市创新奖”。该项目对143所学校进行了升级改造,惠及了约12.5万名学生。建筑师团队在改造过程中提出“像树一样成长”的理念,让校园空间里的每个连廊单元与现有教学楼充分结合,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
“成都在旧有建筑改造焕新方面做出了优秀示范”
此次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活动主场地西村大院为首届“公共空间奖”获奖案例,其“竹院混凝土”设计融合市井烟火与当代美学,是成都“生活哲学”的空间载体。颁奖典礼充分结合成都本土元素,打造“可行走的人文艺术现场”。
![]()
成都西村大院(存在建筑摄影)
颁奖典礼前,与会嘉宾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成都多元的文化表达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他看来,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满足其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李晓江
“成都既有烟火气也有文艺范儿,既有地域特色也有国际范儿。”他说,“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哪吒》这样的现象级动画大片会在成都出现,我能感到它的创作者是真的爱这个城市。一座城市的老百姓在获得感被满足的同时,这座城市的经济和产业自然也就发展了。”
![]()
李存东
在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看来,成都这个“轻松自然”的城市,给他的感觉的确就像在公园里一样舒适惬意。“尤其在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的当下,成都在旧有建筑的改造焕新方面做了很多优秀示范。”李存东说,“其实,所有的新建都是广义的更新,所有的更新也有创造性的新建。”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曾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