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场本该属于外交突破的时刻,德国却自己绊住了脚。
默茨访华行程按下暂停键的同时,资本却像怕被听见脚步声一样悄然外逃。
德国到底发生了什么?谁在为德国经济的未来买单?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倏禹
德国这架"访华专机"自己绊住了脚
德国政府最近最头疼的事,默茨总理这趟迟迟定不下来的访华行程,绝对算一桩。原本计划在9月安排访华,意图重启中德经贸对话,为连续三年几乎零增长的德国经济打开一扇窗。
但计划刚露头,外长瓦德富尔就在台湾问题上口无遮拦,言辞越界,瞬间引爆中国舆论。这番操作,不仅让中方态度骤变,更让本已脆弱的执政联盟分裂加剧。
![]()
来自基民盟的对华强硬派一边叫嚣"价值观优先",社民党的务实派则头疼得直翻白眼。更直接的后果是,原本准备随行的德国商界代表团,干脆选择退出。
有企业负责人私下吐槽:"政治不靠谱,谈合作就是浪费时间。"于是,默茨的访华计划,连登机口都没走到,就被按在了地上。但更让默茨尴尬的,还不是行程流产,而是德国资本的"用脚投票"。
![]()
据官方数据,德国年均资本外流超过2000亿欧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葡萄牙的GDP,这绝不是小数目。而2024年德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仅232亿欧元,创下近十年新低。
企业不投钱、资本不扎根,这不是经济放缓的问题,这是信心崩盘。最让人难过的,是这些资本去哪儿了。一部分流向了印度和中国,另一部分干脆转投欧洲其他国家。
![]()
德国自己则成了"服务慢、审批慢、建厂更慢"的三慢典范。你想在德国建个工厂?准备好等五到七年吧。
而在中国,审批只用几周,电力、道路、配套一应俱全,效率高到让德国企业主直呼"像回了90年代的家"。资本永远最现实,它不会和你讲"价值观",它只看回报和效率。
![]()
瓦德富尔一席话,德国损失一个国家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请出一个老熟人:默克尔。她在位期间,几乎年年访华,带着几十家德国企业走南闯北,签下的合作项目堆得比文件柜还高。
她卸任前留下的那句话,如今成了默茨政府最难听的"回响":"脱钩中国,将损害德国与欧洲的根本利益。"当时还有人觉得默克尔这是"太亲中"。可现在呢?现实啪啪打脸。
![]()
默茨政府一边在政治上向美国靠拢,一边又想在经济上捞点中国的好处,结果两头都不讨好。美国给了什么?除了"站队"的口头赞许,几乎没有实质支持。
德国想要的技术转移、市场准入、投资便利,全都没有。反倒是华盛顿不断施压,要求德国减少对华依赖、限制技术出口,还逼着德国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选边站"。但德国有得选吗?
![]()
2024年前八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中国依然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宝马、奔驰、博世、西门子,这些德国工业的门面,每一家都在中国市场里赚得盆满钵满。
西门子甚至公开表示:"中国市场,是我们全球战略的核心。"你说,德国能脱钩吗?不脱又如何与美国"价值观共鸣"?这场两难困局,看着像是外交问题,其实是经济体质出了问题。
![]()
默茨政府嘴上说要"战略自主",可政策一到执行层面,就成了"摇摆不定、效率低下"。企业想投资,等审批。资本想落地,被卡流程。创新想推进,卡在环保评估上。最后,连德国本土的企业都看不下去,纷纷调转方向。
五到七年vs几周,德国的慢病要了快命
所以默克尔那句"对华脱钩将损害自身利益",不是毒奶,而是清醒。她看得清楚,中德关系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
现在默茨政府却像是拿着答案跑错了考场,结果既没选到美国的A,也丢了中国的B。最讽刺的是,德国企业其实从未放弃对华合作的热情。
成都最近招商引资,德国模德机床直接宣布在中国设立亚太总部。宝马继续扩大在沈阳的产能。西门子则在数字化与自动化领域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这些动作,比任何政治口号都说明问题。
![]()
企业看重的是效率,是回报,是市场。而不是外交辞令。可默茨政府偏偏相反,把"政治表达"摆在第一,把"经济合作"放在后头。结果呢?连带着本国企业也不想配合。
德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中国太强,不是美国太压,而是自己内部太乱。执政联盟像一台磨合不良的发动机,政策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资本界看不懂,民众看不清,企业看不下去。
![]()
于是,资金开始外逃,企业开始外迁,人才也逐渐流失。这不是一个国家正常发展的轨迹,而是一种慢性自我削弱。如果默茨政府继续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那德国很快会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选择权",而是被市场"边缘化"。
政策不是演讲稿,不是给媒体看的,它是用来引导资源和信心的。当政策开始服务于"政治正确",而不是"现实需求",那就等于放弃了发展的主动权。
![]()
国际市场上从来没有等人的航班
而中国这边,并没有因为德方的摇摆就停止合作的脚步。中德企业依然在民间层面深度互动。问题在于,官方的"政治干扰",正在一点点蚕食这些合作的空间。
如果默茨还在犹豫要不要访华,或许他更该问问自己:德国还剩多少资本,能再熬一个"政治正确"的冬天?德国的化工、钢铁、玻璃等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在集体用脚投票。
![]()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在将资金转向海外,其中31%流向中国、印度等地,42%转向其他欧洲国家。就是不愿留在德国本土。为什么?
说白了就是因为德国的营商环境已经差到让资本不敢停留。在德国建一座工厂,从规划到投产要等上五到七年,这么长的时间成本,别说错过商机了,光是资金占用成本就能拖垮中小企业。
![]()
反观中国,基础设施完善,办事效率高。成都代表团今年赴德招商时,百年老企模德机床当场就决定把中国总部落户成都。西门子、宝马这些巨头也在积极寻求深化合作。
两相对比,资本当然会流向能赚钱、更稳定的地方。毕竟没有哪个投资者愿意拿真金白银去赌默茨政府摇摆不定的政策。德国央行10月预测,2025年第三季度经济将持续停滞,制造业出口额较2022年下降4.2%。
![]()
德国《焦点》周刊指出,过去几十年德国累计资本外流达34520亿欧元,而中德合作原本是扭转这一趋势的关键抓手。
成都与德国的地方合作数据显示,仅10月的三场活动就吸引德企投资超80亿元,若联邦层面能推动深化合作,其带动效应将更为显著。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让德国钢铁、汽车等行业面临"不公平进口产品"的冲击。安赛乐米塔尔等企业明确表示,若无法通过中德合作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其在欧洲的产能将进一步缩减。
而成都等中国城市搭建的经贸服务体系,已为德企提供了现成的合作平台,只需联邦层面给予更明确的政策信号。截至10月31日,默茨政府仍未就访华行程给出明确时间表。
![]()
德国的资本外流却未停止,西蒙顾和预测,若政策环境无改善,2025年全年资本外流将突破2000亿欧元。
默克尔2021年的话仍在回响,而默茨政府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德国经济能否抓住中德合作的"救命稻草"。
![]()
结语
政治内耗正在摧毁德国经济基础,务实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当政策服务于政治正确而非现实需求,就等于放弃了发展的主动权。
国际市场上从来没有等人的航班,德国还剩多少时间做选择?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