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引言
七年的沉默终结,中国发出明确信号!
2018年,中国在伦敦核心地带购得一块土地,计划用于建设驻英新使馆。
![]()
然而,从地方政府到中央部门,英国方面层层设障,既不批准也不正式否决,导致项目停滞多年。七年过去,工地依旧荒芜,工程毫无进展。
如今,面对英方持续强硬的态度,中国不再选择隐忍,而是公开表达不满并发出警告。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项本属常规的建筑审批,拖延至今仍未落地?
![]()
七年的等待
一份理应顺利完成的规划许可申请,在伦敦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行政僵局。这场拉锯战的核心,正是位于伦敦市中心、毗邻伦敦塔的皇家铸币厂旧址——一块面积逾万平方米的战略性用地。
七年前,这还是一笔清晰透明的商业购地行为;七年后,它已演变为一个走不出流程的官僚怪圈,成为中英关系陷入困局的现实缩影。
![]()
这片黄金地段原定作为中国驻英新使馆所在地,初期推进顺利。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甚至亲笔致函,表示“原则上支持”该项目。
谁曾料想,这份看似即将落定的审批,最终被卷入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反复拉扯的审查漩涡。问题早已脱离建筑设计是否合规的技术范畴,转而演变为一场以“程序”为名的政治博弈。
![]()
在英国国内政治生态中,复杂且缺乏时限约束的审批机制,为执政者提供了极低成本的表态平台。每当需要展现对华“强硬立场”,这一机制便成为绝佳工具。决策背后的逻辑,早已背离城市规划的专业准则。
今年9月,备受关注的一起所谓“中国间谍案”因证据不足被检方主动撤诉,工党政府因此陷入舆论被动。保守党随即猛烈抨击其对华政策“软弱无能”。
![]()
在此背景下,首相斯塔默亟需寻找突破口来重塑形象。拖延中国使馆审批进程,便成了最易操作的政治筹码。
10月28日,他在议会公开强调,英国的决定“不会受到外部压力或威胁的影响”。这番表态表面上针对中方,实则意在安抚国内选民,并回应反对党的攻击。
![]()
地方政府早已默契配合。早在2022年,伦敦塔哈姆雷特区议会就以“安全风险”和“周边居民反对”为由,投票否决了中方提交的建设计划。
查阅当时的会议记录可见,所谓反对理由大多空泛模糊,甚至包含来源不明的匿名信件。“社区和谐”、“居民情绪”等难以量化概念,被频繁用作阻挠项目的正当说辞。
![]()
事实上,无论地方还是中央,各方都在心照不宣地利用这套程序体系。他们打着“依法办事”“程序正义”的旗号,巧妙掩盖其服务于党派斗争、塑造领导人强硬人设的真实意图。
这项规划许可,早已不再是城市建设议题,而彻底沦为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表演道具。
![]()
不审批也不拒绝
在双边外交层面,这一审批流程已被异化为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权力博弈手段。英方牢牢掌控着“暂停”与“重启”的开关,将原本应公开透明的行政程序,转化为可随时施压或缓和关系的外交杠杆。
其核心策略极为明确:既不批准,也不拒绝。2023年,英国中央政府的住房与城乡事务部以“公共利益”为由,从地方议会手中收回审批权,外界一度认为这是推动项目前进的积极信号。
![]()
但事实恰恰相反,此举实则是为了更高效地实施拖延战术。随后的操作更具技术性伪装:英方不断声称“审查尚未完成”“需进一步评估”,一再推迟最终决定。
更有甚者,他们在图纸细节上刻意设卡,指责中方提供的设计文件存在删节,要求提交“未打码版本”。此类要求不仅超出常规审批范围,更将整个流程拖入无限循环的泥潭。
![]()
面对这种系统性拖延,中方并未一味退让。在北京看来,英方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属于赤裸裸的政治干预。
经过多次闭门沟通未果后,中国外交部于今年10月打破沉默,首次公开发声,严厉批评英方“缺乏契约精神”,并明确指出其必须“承担全部后果”。
![]()
实质性反制措施紧随其后:当英国向中方提出在北京扩建其驻华使馆的请求时,遭到中方果断回绝。这一回应精准击中“外交对等”原则——你不让我建,你也别想扩。
原本局限于单一项目的争议,迅速升级为可能波及高层互访安排、影响英企在华营商环境的全面性外交危机。
![]()
在这里,程序本身已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英方企图凭借程序主导权打持久战,而中方则通过冻结其他合作领域的预期,迫使对方为其“滥用程序”付出真实代价。
背后的黑手
这场审批闹剧之所以能延续七年之久,背后另有推手。程序的长期停滞,暴露出英国在关键外交决策上的非独立性。
![]()
当英国本土媒体开始深入追问时,真相逐渐浮现——来自跨大西洋彼岸的压力正在幕后操控局势。
据《卫报》等多家英国主流媒体报道,今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曾直接致电唐宁街,传达华盛顿对中方新使馆选址的“国家安全关切”。
![]()
更具威慑意味的是,美方暗示此事或将影响“美英之间的贸易信任机制”。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个普通的建筑项目,会被反复冠以“安全风险”这类无法验证、也无法反驳的理由加以阻挠。
英国住房与城乡事务部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延迟”,本质上是在为执行美国的政治指令争取缓冲时间与操作空间。
![]()
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不仅侵蚀了中英之间的战略互信,更在全球范围内削弱了英国作为可靠合作伙伴的国家信誉。
当前,国际投资者正密切关注此案:连前任外交大臣都曾支持的项目,尚且被搁置七年,那么这个国家的其他承诺还能有多少可信度?
![]()
这对“全球英国”战略构想无疑是一记重击。当一个主权国家的行政流程可轻易被外部势力扭曲时,其所宣称的“维护规则秩序”的国际形象便瞬间崩塌。
审批程序已然沦为英国在中美之间进行战略平衡的工具,而其自身的主权尊严,则成了被牺牲的砝码。
![]()
最新一轮延期后,新的决策截止日期被设定在今年12月10日前。这一天,与其说是对一项建筑提案的最终裁定,不如说是对英国治理能力、外交智慧与国际声誉的一次终极考验。
皇家铸币厂旧址那片荒废的土地,七年来寸土未动,宛如一座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的实体纪念碑,铭刻着英国的战略困境:既渴望中国市场带来的经济红利,又畏惧触怒美国盟友;既试图维持大国体面,又缺乏独立决断的勇气。
![]()
无论12月的结果如何,伤害已然造成。
若继续拖延或最终否决,等于向世界宣告其“不可信赖”的标签;即便最终批准,这七年间的反复摇摆与政治消耗,也早已令双边信任荡然无存。
![]()
结语
这场风波真正的警示在于:一旦行政程序被过度政治化、工具化,最终被审判的,将是那些滥用程序的人。
中方已展现出“清算总账”的决心与姿态,而全球的目光正聚焦伦敦,静待它如何为这场长达七年的“程序漂流”画上句点。
![]()
信息来源:
1.《中国使馆新建项目被英方拖延7年,中方回应:英方毫无契约精神、失信失德》观察者网2025-10-17 20:05
![]()
2.《媒体:美国警告英国不要允许中国建设使馆新馆》2025年6月8日,08:43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