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资企业资产时,恐怕没想到中国会打出"出口豁免"这张牌。11月1日商务部记者会上,"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予以豁免"的新表述,标志着这场半导体博弈进入新阶段。这究竟是缓和信号,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调整?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事件回溯:从荷兰冻结令到中国"豁免"表态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一年内冻结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10月7日荷兰法院更裁定暂停中方CEO职务,而法院文件显示,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存在美荷"穿透规则"的协调——美国曾明确要求更换安世管理层以规避制裁。
![]()
image
中国商务部在10月16日首次强硬回应,谴责荷兰"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但11月1日的表态出现微妙变化:在坚持反对立场的同时,首次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这种从单纯抗议到"胡萝卜+大棒"的策略转变,折射出中国在半导体博弈中的新思路。
政策深意:三层信号解读
博弈策略的弹性升级值得关注。对比10月16日"坚决反对"的定性,此次"豁免"表态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这种既保持反制威慑又开放对话窗口的做法,明显优于单边施压。
![]()
image
供应链维稳考量更为现实。发言人特别强调"全球产供链混乱",暗示中国在反制同时需保障半导体产业链运转。豁免标准可能优先覆盖光刻胶、晶圆等"卡脖子"环节,这与10月稀土管制中"民用用途可获批准"的思路一脉相承。
法律战预埋伏笔的意图清晰。"企业实际情况"等措辞,可能为后续出台差别化豁免清单提供依据。参照《反外国制裁法》经验,中国或建立类似美国"实体清单"的精准反制工具。
关键节点:中荷博弈的三重较量
这场博弈已演变为行政干预、司法管辖、供应链控制的立体对抗。荷兰冻结令开创政府干预中资上市公司的危险先例,中国则以稀土管制升级作为对称回应。在司法层面,安世上诉与荷兰法院裁决形成拉锯,而"豁免"政策可能包含支持企业海外诉讼的配套措施。
最核心的较量在于技术控制权。美荷试图通过CEO更替切断安世与闻泰科技的技术联系,中国则通过豁免政策维系半导体产业国际循环。这种博弈本质上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
未来推演:豁免标准与反制工具箱
基于商务部表述,豁免可能设置三重门槛:技术敏感度分级将区别对待成熟制程与先进制程设备;替代性评估会对国内空白领域网开一面;反制措施储备则可能借鉴稀土管制经验,推出半导体材料出口许可制等组合拳。
值得注意的是,10月稀土管制中提出的"通用许可""许可豁免"等机制,很可能在半导体领域复现。这种精细化管控既能维护产业链安全,又可避免"一刀切"对全球市场的冲击。
全球产业链的警示灯
安世事件给跨国企业敲响警钟:在技术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必须建立"双重合规"体系。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豁免政策是权宜之计,加快刻蚀设备、光刻胶等关键环节自主攻关才是根本出路。当全球芯片战争进入深水区,维护供应链稳定已成为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