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张春雷 医学硕士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当您被缓缓推入手术室,麻醉面罩轻柔地覆盖在口鼻上,麻醉医生一句“现在开始全身麻醉了,请深呼吸”仿佛是通往无意识世界的最后指令。您期待着一次安稳的“睡眠”,在毫无知觉中告别病痛。然而,对于极少数人来说,这场“睡眠”可能并非全然空白,也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其实他们这是经历麻醉医学中最令人警惕的并发症——“术中知晓”。
想象一下,您的意识被困在一个无法动弹的身体里,清醒地感知着手术刀划开皮肤,这是一种何等深沉的恐惧与无助。这种经历很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远期心理创伤,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和失眠。
为了杜绝这种深沉的恐惧,麻醉医学也建立起一套日益完善的防御体系。
第一道防线:经验与精密给药
麻醉医生不再是简单地“推点药”,而是全程守护在您头侧的“生命护航者”。我们依靠全面的术前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全程使用靶控输注等精密设备,像程序输液一样,持续、稳定地输注麻醉药物,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
第二道防线:生命体征的“常规雷达”
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仪是我们的基本耳目。但它们主要反映的是您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状态,就像是汽车的表盘,告诉我们引擎转速和车速,却无法直接探测“司机”(大脑)是否真的在“睡觉”。
第三道防线,也是终极防线:脑功能监测——“窥探”意识的窗口
这正是我们对抗术中知晓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其中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为代表。我们在您的额头贴上几个传感器,它便能持续接收并分析您的脑电波。您可以将大脑活动想象成一个喧闹的集市:
清醒时:集市人声鼎沸,脑电波快而杂乱,BIS值接近100。
深度麻醉时:集市空无一人,一片寂静,脑电波慢而平稳,BIS值降低。
理想的手术麻醉状态:BIS值会被维持在40-60之间。这个区间被认为是最佳的“睡眠”深度,既能确保无意识、无记忆,又能避免麻醉过深对生命体征造成不必要的抑制。
BIS监测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意识水平仪表盘”,让我们能“看见”您大脑的睡眠深度,从而精准地调整麻醉药量,实现真正的“个体化麻醉”。
您的信任,是我们最重要的防线
除了技术,还有一道不可或缺的防线——沟通与信任。在术前,请务必告知麻醉医生您的全部病史和用药情况。在术后,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手术过程中的可疑记忆,请一定告诉我们。这不是抱怨,而是帮助我们改进、并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关键信息。
请相信,对抗术中知晓,是一场我们竭尽全力、并且越来越有信心的战斗。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您安全地“度过”手术,更是让您在身心上,都从这段经历中平稳康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