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撑着伞在校园里徘徊,有人搬来凳子坐在湿漉漉的室外。这一幕被拍成视频上传网络,配文直击人心:"外面下着雨,我们该何去何从?"学校规定,没课的学生不得滞留宿舍,大一新生更是被完全"拒之门外"。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并非个案。西安翻译学院等高校也曾推行类似政策,舆论场迅速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方称赞学校"防懒散是为学生负责",另一方痛批"大学搞中学化管理是倒退"。争议背后,是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大学究竟是该延续中学式的"托管所"职能,还是该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试炼场?
![]()
image
雨中徘徊的学生与撕裂的舆论场
![]()
image
视频里抱膝躲雨的学生,成为两种教育哲学碰撞的具象化符号。支持严管的一方引用"00后沉迷网游"的普遍焦虑,认为强制离宿能打破"宿舍躺平"的恶性循环。某条高赞评论写道:"现在不管严点,毕业就成了废柴。"
![]()
image
反对声浪则聚焦规则的非人性化。有网友晒出本校类似经历:"被赶出宿舍后只能在食堂刷手机,这和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更尖锐的批评指向管理逻辑的荒谬——如果目标是防止懒散,为何不直接查寝监督,而是简单粗暴地清空宿舍?这种"一刀切"暴露出管理者对学生自治能力的根本性怀疑。
校方"养成习惯"背后的代际信任危机
校方回应中的关键词值得玩味:"防止懒散""形成习惯"。这些表述隐含三个值得警惕的预设:首先,将全体新生默认为缺乏自律的群体,却未出示任何行为调研数据;其次,大一大二区别对待的政策,暴露出"严进宽出"的陈旧思维,与学分制改革背道而驰;最矛盾的是,强制学生离开安全空间后,校园并未同步开放足够的自习室、实验室等替代场所。
这种管理模式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既不相信学生能自主安排时间,又不愿投入成本创造有意义的非课堂空间。结果就是雨中无处可去的学生,成为形式主义管理的最佳注脚。
家长式管理与自主教育的世纪博弈
支持严管的教育者常引用"不管就乱"的经验法则,其理论根基可追溯至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外部刺激塑造习惯。但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过度控制会摧毁内在动机。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早已证实:当环境持续否定人的自主需求时,个体反而会丧失主动探索的欲望。
对比《高等教育法》"培养创新人才"的法定目标,禁宿令折射出令人忧心的认知错位。大学若将管理便利置于人格培育之上,实际上是在用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思维,应对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数字时代。那些被雨水淋湿的年轻身影,恰是这种错位的具身化呈现。
破局方向:从"驱赶"到"引导"的范式转换
解决困局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某211高校的试点经验可供参考:该校将空课时段转化为"自主发展时间",但配套开放创客空间、跨专业研讨室等特色区域,学生离宿率反升30%。另有高校推出"宿舍自治积分制",将卫生检查、作息规范等事项交由学生委员会协商制定。
这些案例揭示的变革路径很清晰:建立师生协商机制替代单向命令,用资源投入替代简单禁止,最终将管理冲突转化为教育契机。当学生意识到离宿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获得更丰富的成长机会时,"被驱赶"的抗拒感自然会转化为"主动探索"的期待感。
教育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如何管住学生",而是"如何唤醒自主生长的力量"。蔡元培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当我们的大学还在用雨水中的哨声驱赶年轻人时,或许该重温这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成长,永远始于信任而非管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