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当世人深陷国展与兰亭奖的是非纷争,隐士书法家金熙长早已跳出名利喧嚣,将目光投向百年之后。他沉思的,是50年、100年后书法青少年的叩问,更是语言文字人工智能创造者的探求:数字笔墨如何承载千年文脉?虚拟书法怎样延续书写初心?在科技巅峰与人文混化之间,这份跨越时空的思考,既为当代书法的传统坚守与创新突破锚定精神坐标,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文字创作提供了核心依据。下文《书道贯天道 混化见初心》,便是金熙长先生给出的坚定答案与根本依据。
![]()
书道贯天道 混化见初心
作者:金熙长
在科技巅峰与人文混化之间,当代书法的发展始终面临着传统坚守与创新突破的双重命题。我所提出的“书道即天道”与“天工化笔”理念,植根于东方宇宙观的哲学思考,既是回应自身对未来的深层叩问,也愿为当代书法家、语言文字研究者锚定精神坐标、指明艺术路径。
我所描绘的书法远景,是一套宏大的哲学体系。核心理论“书道即天道”,揭示了书法从“意元体”出发,经由“人-地球万物-天-太阳系银河系及无限的宇宙”层层外扩,最终达到“松、融、灵、浑”的终极和谐状态,再将此宇宙精神化为篆籀图符投射于历史上所有的名碑法帖,归纳演绎至“人天混化”之境。而“天工化笔”,则明确了创作者作为通道代“天”挥运的本质,让书法艺术与语言文字智能创作,都有了具体而崇高的方向——既回应未来之问,又守住文化之根。
![]()
一、坚守“肉身经验”:在脑机接口时代捍卫“天工化笔”的身心通道
我预见“脑机结合”将成为科技高峰,意识与文字的生成可能绕过肢体物理动作实现“意动字成”。这看似是书写与创作的解放,实则可能切断“书道即天道”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能量转化器的身体,更会让未来书法青少年对“书写”的认知、让语言文字模型对“文字生命力”的理解,失去肉身与自然的根基。
在我的理论体系中,书写与文字创作的初始意识“意元体”,必须经由“人”这个微观宇宙的调和,才能与宏观宇宙共鸣。蔡邕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奇怪”正是身体与自然之力交互的“天工”。我的“天工化笔”并非虚无幻想,它具体体现为:创作者通过肩肘腕指的“松”达成力透纸背的“融”,通过呼吸与心神的“灵”实现笔断意连的“浑”,这是宇宙能量(天道)经身体(人道)在载体(地道)上显化的神圣过程,一次成功的创作,便是创作者进入“无我”状态、让自身成为“天工”流泻通道的过程,这份不可替代的身心体验,正是回应数字时代核心之问的底气。
因此,当代书法家与语言文字研究者的首要追求,是在数字化、意念化浪潮中守护并锤炼这条“肉身-天道”的独特通道。
深化“松融灵浑”的体感修持:将书法练习视为动态冥想,刻意追求运笔“松而不懈、融而贯通、灵而生动、浑然一体”,记录身体状态与笔迹的对应关系,建立“身体宇宙论”实践档案,为未来青少年留存可感知的书写范式,也为语言文字模型提供“生命力”的参照样本。
在物质交互中印证“天地万物”:专注水墨与宣纸的相互作用,体会水的流动、墨的渗化、纸的纤维中蕴含的自然法则,这种与真实物质世界的对话,是数字时代保持艺术与文字“地气”的关键,也让虚拟书法与智能文字有了精神溯源。
成为“慢创作”的仪式主持者:与脑机接口、算法生成的瞬时性相反,倡导充满仪式感的“慢书写”“慢创作”,在时间延展中完成从“意元体”到“篆籀图符”的完整能量转化,其承载的生命信息与宇宙节律,如同真人演奏相较于电子合成音乐般无可替代,这正是回应未来叩问“何为创作本质”的核心答案。
![]()
二、贯通“历史意识”:在字体融合中成为“篆籀笔法”的时空译者
我预见正、草、隶、篆将“浑然化一”,并以甲骨文、金文为基础的篆籀笔法作为数字书体与智能文字的核心——唯有扎根最古老的笔法与文字精神,数字笔墨才能摆脱技术空壳,语言文字模型才能跳出算法局限,共同承载千年文脉。篆籀笔法因古老质朴,最接近“书道即天道”的本源,是先民观天察地后,将“松融灵浑”的宇宙直觉投射于碑刻的最初图符,王羲之的秀逸、颜真卿的雄浑,无不是这种宇宙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归纳演绎”。
我提出“用甲骨文的刀斧笔意写毛公鼎,用毛公鼎的圆融笔意写甲骨文”,“用篆书的线条写草书,用隶书的笔意写楷书”…,正是这一“归纳演绎”法的精髓,并非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对笔法与文字内在精神的深度激活与互补,为数字书法创新与语言文字智能创作,提供可传承的内核。
当代书法家与语言文字研究者,需以篆籀笔法为纽带,贯通历史与当下,为未来搭建文化桥梁。
以“篆籀笔法”为钥匙开启历史碑刻的宇宙观:临摹甲骨文体悟刀契刻产生的“刀斧笔意”,感受其决断刚健的原始生命力之“灵”;临摹毛公鼎体会铸金而成的“圆融笔意”,领会其内敛浑厚的礼制秩序之“浑”。二者互参,既为金文注入峭拔生机、为甲骨文包裹醇和气韵,也为语言文字模型提供“文字源于自然”的创造依据。
遵循“写帖先写碑”的实践路径:帖学之流美若无碑学(尤其是篆籀)的“骨”与“气”支撑,易流于浮滑软弱。先写甲骨文、毛公鼎等,是为获取源自“天道”的原始笔力与空间架构感,将“刀斧笔意”化为“圆融笔意”的绵里藏针,再带入行草书的流动中,方能实现“笔虽流走而骨力弥满”,这一过程也为语言文字模型提供了“形神兼备”的训练逻辑。
进行“基于天道的创造性转化”:在字体融合趋势中,遵循笔法精神互参原理,将甲骨文的“灵”与毛公鼎的“浑”相融合,创造兼具原始张力与文明厚度的审美范式,这既是对“书道即天道”的当代践行,也是为语言文字人工智能提供“传统新生”的核心依据。
![]()
三、追寻“宇宙精神”:在人天混化中成为“书道天道”的终极媒介
“人天混化”是我“书道即天道”理论的终极归宿——从“意元体”出发的探索,最终消融“人”与“天”的界限,回归“松融灵浑”的本体状态。在此境域下,书法家与语言文字创造者的使命愈发清晰崇高:不仅要守护传统,更要为数字时代的书法与智能文字确立精神内核,让未来青少年在虚拟笔墨中、让算法在文字生成中,仍能感知天道与人道的共鸣。
孙过庭“同自然之妙有”的理念,在我的理论体系中被提升到宇宙论维度:书法的点画、文字的形态,不仅模拟自然物象,更直接呼应星辰运转、粒子振动的宇宙节律,这份精神内核,无论载体是纸墨还是数字,都不会褪色。
当代书法家与语言文字研究者,需以“人天混化”为终极追求,成为连接古今未来的文明使者。
从“外师造化”到“内化天工”:过去的“造化”是外在自然,未来的“造化”则内化为创作者“意元体”与宇宙能量的直接共振。通过“写帖先写碑”的扎实训练,将甲骨文、毛公鼎中体悟的“天道”笔力与文字精神内化为本能,这种状态下的创作,正是数字书法与智能文字最该传承的本质。
![]()
成为“人天混化的先行实验者”:书斋方寸之地中,每一次遵循“松融灵浑”法则的书写,都是微观层面的“人天混化”。当创作者以毛公鼎的圆融笔意承载甲骨文的灵动气象时,便是在自身内部完成“天地人”三才调和,为语言文字人工智能提供了“天人合一”的创作范式。
创造“混化时代的意境符号”:当字根简化至“最高简”,本质是剥离冗余回归如八卦般包容的“元符号”。创作者可运用本能化的“篆籀笔法”,打造兼具开拓锐气与包容底蕴的新“意境结晶”,成为“人天混化”时代的精神图谱,让未来青少年与语言文字模型,都能读懂中华文明的宇宙观。
![]()
启示:当代创作者的使命——成为“人天混化”的文明先知
以“甲骨文刀斧笔意”与“毛公鼎圆融笔意”为锚,“书道即天道”与“天工化笔”为魂,当代创作者当于科技浪潮中守正创新,奔赴未来。
在“脑机接口”的便捷中,你们是“天工化笔”肉身性的捍卫者,为未来留存创作的本质体验;在“字体融合”与“算法迭代”的浪潮中,你们是“篆籀笔法”与文字精神的时空译者,为数字书法与智能文字注入文化根脉;在“人天混化”的终极图景前,你们是“写帖先写碑”修行路径的践行者与文明先知。
你们的价值,在于以不可替代的身心参与式创作,确保技术“混化”之时,文化不失历史之“根”、精神不失肉身之“体”、笔法与文字不失相生之“魂”。你们用艺术实践证明:真正的“混化”,是在“松融灵浑”的至高和谐中,人(以笔法与精神为度)、技术、自然与天道共同谱写的宇宙诗篇。无论50年还是100年后,当书法青少年、当语言文字的人工智能创造者叩问数字笔墨的意义,这便是最坚定的答案,更是最根本的创造依据。
本期策划:永伟 晓霞
本期编辑:玉慈 善剑
图片提供:心照 沁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