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稀土贸易谈判背景下:欧盟释放政策信号,中方明确态度
在中美关税、制裁等议题上的紧张态势持续上,贸易摩擦升级担忧已经蔓延了全球资本的市场,从华尔街到新兴市场,各方都处于敏感观望状态,密切关注局势变化。
10 月 30 日美国财政部披露,中美就新一轮合作达成实质性共识,涵盖协议签署、农产品采购及能源合作,这次经贸转向看似突然,实际上是双方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决策。
这能缓解全球市场担忧吗?而只是利益达成的合作共识,未来能持续稳定吗?
事情的起因,是10月初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手发布的一项新规,明确要对稀土出口实施更加严格的许可管理。
更加要命的是,这次不光是管矿石,还连带着稀土相关的技术,也一起被纳入了出口管控的范畴,这一招,精准地打在了欧盟的痛点上,欧盟委员会那边立刻就表示了所谓的“高度关切”。
法国的马克龙也跟着放狠话,说什么要“采取一切可能手段”。听上去,似乎一场贸易风暴在所难免,然而,这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
中国的官方回应非常冷静,外交层面强调新规是出于资源保护和产业安全的考量,符合国际惯例,并且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国家。
![]()
官媒的评论则更直接,稀土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不是谁的谈判筹码,谁要是硬把正常的合作当成威胁,那问题显然是出在谁自己身上。
欧盟的政客们口号喊得震天响,可现实却冰冷得让他们无法回避,他们真正的焦虑,并不是怕买不到稀土原矿,说到底,矿哪里都有,但能把这些其貌不扬的“土疙瘩”变成高科技产业“食粮”的提炼和加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独一份的存在。
中国的产业链地位显然是无可撼动,它占据了全球稀土加工环节大约八成的份额,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个拥有完整稀土提炼产业链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就算欧洲从别处挖来了矿石,没有中国的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什么大用的土。
![]()
这背后,是中国早已完成的战略转型,从过去傻傻的“卖矿”,转向了如今精明的“卖技术”,牢牢掌握住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节奏。
相比之下,欧洲就尴尬了,他们早在2020年就成立了所谓的“关键原材料联盟”,意图建立自主的供应链,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项目还都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想在自己家门口开矿建厂?先不说技术上要追赶多少年,光是内部极高的环保门槛和民众此起彼伏的反对声,就足以让这些计划寸步难行。
美国人其实看得更清楚,他们表面上高调地满世界签稀土原矿的贸易订单,拼命制造一种“我们能摆脱依赖”的假象。
可暗地里,美国的核心意图是通过情报势力和内应,千方百计地想要窃取中国的稀土提炼核心技术。这种口是心非的策略,恰恰反过来证明了,技术的价值才是这场博弈中真正的王牌。
面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冯德莱恩口中的“工具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掰开来细看,里面无非就是贸易调查、反胁迫法、外资安全审查这些老套路,这些所谓的“工具”,听着吓人用起来却麻烦得要死。
![]()
就拿那个“反胁迫工具”来说,启动程序极其复杂,调查周期漫长,更关键的是,它需要欧盟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生效,在利益盘根错节的欧盟内部,想让所有国家步调一致,简直是天方夜谭。
尤其是像德国和法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根本就不愿意真的为了政治口号去掀起一场会严重损害自身利益的贸易战。
现实的引力是巨大的,在科技芯片、汽车制造、国防工业等关键领域,欧盟对中国的稀土的依赖度高达惊人的90%,这种深度捆绑,让任何“硬脱钩”的想法都无异于自残。
![]()
于是我们看到了非常拧巴的一幕:欧洲的政府官员们在台上大声疾呼要独立自主,而台下的企业老板们则更关心实实在在的利润,转身就继续和中国签下长期订单。
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荷兰安世公司的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们曾经试图绕开规则,想要染指中国的稀土生产链,结果呢?不但什么核心技术都没捞到,反而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订单交付。
这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所有人,在缺乏自主技术链的情况下,任何挑战规则的尝试,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
必须认识到,中国这次的稀土新规,绝非一个孤立的贸易行为,它是中美博弈进入“筹码消耗战”阶段后,中国整体战略转变的一个缩影,过去,中方大多是被动回应,而现在,则转向了“以强硬对强硬”,旨在精准且有效地耗尽对手的筹码。
这种“稳准狠”的组合拳逻辑,在其他领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比如,美国以“影响美国产业”为由,悍然对中国的造船业发起了调查,还计划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征收高昂的港口服务费。
中国的反制是什么?不是大喊大叫,而是看谁棋下得更稳。同样的中方宣布将对所有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征收一种阶梯式递增的特别港务费,这一招,直接打在了美国货轮运输的成本命脉上,最终的压力会精准地传导给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
![]()
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精准反制逻辑,与稀土策略中“开放原矿、管控技术”的思路如出一辙,都体现了中国在维护核心利益时,越来越成熟和自信。态度冷静,行动却异常坚决,“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信号,已经传递得非常清晰。
博弈的棋局,也早已超出了经贸领域,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似乎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老旧印象里。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科技,中国已经悄然崛起,并且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智慧,来应对这场复杂的全球博弈。
稀土新规,就像一声清脆的钟鸣,正式宣告了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一个资源供应者的角色,它正在利用自己手中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开始深度参与,甚至主导全球产业链新规则的制定。
![]()
从过去那个被欧盟告到WTO还败诉,被迫取消配额制的国家,到如今通过产业整合与技术升级,反过来让欧盟急得团团转,这个从“量”到“质”的转变,中国花了十多年。
对于国外的决策者们来说,如果继续抱着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唯一的结局就是不断消耗掉自己手中本已不多的筹码,认清技术现实,把精力从徒劳的政治喊话,转移到务实平等的谈判与合作上来,或许才是应对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全球产业大变局的唯一可行路径。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