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中国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北京这座古老都城,承载着各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从金中都“参用汉法”推动制度融合,到元大都“四方之民”共筑国际性都市;从明代四夷馆译写多语种文书,到清代理藩院统合边疆事务……
北京以政通人“和”熔铸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基石,以经济通“和”编织横跨农耕、草原、海洋文明的商贸网络,以文化融“和”滋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以社会协“和”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合”底色。
本文结合图片资料,以千年帝都京韵,系统铺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史进程。
![]()
作为王朝的都城,北京始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权力中枢。金朝迁都中都,奠定了北京在北方的统治中心地位。元朝营建大都,北京成为象征“天下”中心的国际性都会。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京师“居重驭轻”,统辖全国广袤疆域。
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的营建凝聚了多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金代以来,历代王朝中央政府依托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大效能,有效整合多元政治要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对边疆地区有效的行政管控,维护辽阔疆域的长治久安。
![]()
在“大一统”王朝政治格局下,各族人民秉持共同的政治理念,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践,携手处理国政事务。北京以其政治中心地位,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更成为多元文化交汇与民族团结的首善之区。
金代沿袭女真旧制并吸收宋制,元代融合草原传统体制与中原典章制度,明代承续宋元制度脉络,清代在“参汉酌金”与“清承明制”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多元政治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策与治边方略紧密交织,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根基。
![]()
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政府广泛吸纳各族人士参与政治实践,构建多民族共同参政格局。在“大一统”政治认同的凝聚作用下,各族人民秉持疆域统一理念,积极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不断推动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作为“大一统”王朝都城,北京地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与水陆商道织就物资巨网。江南漕船运载稻米、苏绣、贡茶等“地方土宜”;塞外驼队驮载蒙古羔皮、辽东人参、西域玉石等“四方货殖”。各民族商旅纷至沓来,北京呈现出一幅“万货咸集”的盛景。
![]()
历代王朝中央政府不断维护和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为各民族经济互嵌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金代以来,北京依托大运河漕运构建起跨地域、跨民族的经济互通网络。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商贸和消费中心。
多元货币体系贯通南北经济,物资集散、流通与供应凝聚各族商帮。各地物产资源互通有无,中华民族经济命脉深度融合,北京成为融聚农耕、游牧与海洋文明的经济共同体枢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频繁、生动的历史景象。
![]()
北京以其王朝之都的政治地位,成为跨地域、跨民族商贸活动的中心区域。各族商旅的商贸活动有效整合民间商业力量,形成活跃而庞大的商贸网络。频繁的经济往来与互动,强化各民族之间的聚合与交融,促进了多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货币作为经济流通的命脉、民族交往交流的纽带。作为各民族经济共同体的“黏合剂”,中央政府通过主导货币铸行并制度化,彰显其对各民族经济生活的统辖。货币铸造与流通,不仅为各族商旅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媒介和工具,还更加密切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往来与互动。
![]()
在坚持“书同文”制度的基础上,中央政府构建、形成了一套超越单一语言文字的书写与沟通体系,既确保了政令畅通、典章传承,又有效联结各区域、各民族,增强了“大一统”国家认同。多种语言文字在都城并行,充分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
北京是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中原文化与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儒家思想是文化互鉴、创新的基底。金代以来,历代王朝中央政府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儒家思想精髓深度融入官方教育体系与礼制仪轨之中,阐扬礼、义、忠、孝等核心观念。
汉字作为历代王朝的通用文字,保障了跨地域、跨民族的沟通和政治文化的整合,多语种合璧书写则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从文学、艺术到信仰、建筑,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审美取向,凸显了北京作为都城的文化包容性和交流枢纽作用。
![]()
历代王朝尊崇儒家思想,推行“崇儒重道”方针,通过日益完善的科举制度,以儒学作为凝聚和调和社会各阶层的重要纽带。北京都城文化以儒学为基石,广纳多元文化传统,不断充实扩展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金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汇聚了多民族文化与艺术成果。文学、书法、建筑等皆在这里交流升华,呈现出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风貌,逐渐升华为各民族共同的审美追求,成为大家共享的精神财富。
![]()
“大一统”政治格局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北京的街巷胡同里,各族百姓比邻而居,共同劳作生活;各族工匠携手修筑城池宫殿;各族学子同堂求学,追求仕途与理想。器物、服饰与节庆习俗在日常往来中相互吸收、兼采融合,孕育出绚丽多彩的都城文化。
![]()
经过长期交融共生,北京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格局,展现出各民族和谐互通、共居共荣的社会景象。北京的市井生活,生动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体的独特格局。
金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多民族交融汇聚的重要区域。“四方之民”络绎而至,迁徙、定居于此,并扎根发展。地名的产生、沿革与变迁,成为各民族聚居与互动的历史印记。这片土地因而孕育出一个文化多元、民族共融、和谐共生的地方社会。
![]()
器物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在各民族共同生活并不断交往交流的环境中,既保持各民族特色,又在交往交流中创新发展。很多日常生活的器物形制、装饰风格交织融合,体现了各民族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的交流、互鉴与包容,推动了各民族日常生活方式的互补与创新。
民风民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映现:金朝皇室、贵族墓葬融入中原文化,元朝衣冠影响明代着装,清代北京城中灯市的繁华映照着各民族共度佳节的盛景。在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中,多元传统浸润民间市井烟火,织就出北京多民族共生共融的温馨图景。
![]()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北京千年都城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宏伟史诗,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自觉迈向自强的伟大历程。
![]()
北京这座城市不仅是历代政权更迭的政治中心,更是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
历史有迹可循,文明有脉可承。回望北京建都的辉煌历程,这是一段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民族融合史诗,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的“大家庭”,不仅谱写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篇章,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北京力量。
![]()
★欢迎关注并星标
转载、订阅及任何服务需求等相关事宜请联系后台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