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疫情副本”要被重开了?
美国真不愧被称为“生化危机策源地”,这波操作简直是在向全球输出潜在生物风险!
就在10月28日,美国密西西比州海德堡镇以北的59号州际公路117英里处,一辆专门运输实验用猴的货运车辆突然失控,猛烈撞击护栏后侧翻,车体严重变形。
事故导致装载恒河猴的运输箱多处破裂,数只本应用于神经科学与传染病研究的灵长类动物趁乱逃脱,迅速隐没于道路两侧茂密的林区。
此次意外发生于今年秋季末段,在美国南部交通主干道之一的I-59公路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猩球崛起”前奏。
据现场勘查显示,由于撞击力度极大,部分金属笼具在冲击下发生结构性断裂,原本密封的隔离空间被打开,使得三只成年雌性恒河猴成功逃逸。
这些动物具备高度智能和敏捷身手,一旦进入自然环境,追踪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事故发生后,贾斯珀县执法部门接到了司机紧急报警电话,立即启动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警方不仅封锁了事发路段,设立多重警戒线防止民众靠近,还通过广播系统、手机预警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高危警示信息。
官方明确呼吁:“所有居民必须紧闭门窗,切勿尝试接触、引诱或捕捉任何疑似逃逸猴子。若发现踪迹,请即刻拨打应急热线,由专业人员处理。”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正当公众对可能存在的病毒传播风险感到恐慌之际,猴子所属机构——杜兰大学却公开发表声明,否认存在健康威胁。
校方强调:“所有外运灵长类均经过严格检疫流程,体内未检出任何已知人畜共患致病微生物,不会对社区构成公共卫生隐患。”
同时宣称已派遣由兽医学博士领衔的专业捕获小组赶赴现场,协同地方力量展开搜寻行动。
但这份看似权威的澄清并未平息舆论风波,反而激起更多质疑声浪。
许多当地居民表示无法信服单一机构自证清白的做法,尤其在缺乏第三方独立检测报告的情况下。
网络上开始流传各种猜测:这些猴子是否曾参与基因编辑实验?是否接触过高致病性病原体?为何最初通报数字反复变更?
信任危机由此蔓延开来,人们对科研透明度和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深刻拷问。
更令人不安的转折出现在搜捕进程受阻之后——最新核实数据显示,实际失踪个体并非此前所称的一只,而是整整三只。
这一关键修正直接提升了事件等级,促使州政府增派国民警卫队支援,并联合联邦农业部扩大排查范围。
搜救队伍动用了配备热成像系统的无人机、地面嗅探犬及远程监控陷阱,在方圆十公里内的森林带、农田、溪流乃至郊区住宅区实施全天候地毯式搜索。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事故在美国并非首次出现,而是呈现出某种令人担忧的重复模式。
回溯至2024年11月6日,位于南卡罗来纳州耶马西镇的“阿尔法起源”生物研究中心发生重大管理疏漏。
一名新入职的技术员在完成日常喂养任务后,未能正确锁定户外围栏门锁,致使43只年轻雌性恒河猴集体越狱。
这批逃逸猴子平均体重仅为3.2公斤,体型小、反应快,擅长攀爬跳跃,极短时间内便分散至周边复杂地形中。
尽管该机构迅速联合地方政府成立专项应对组,警方也对外宣称:“这批动物未携带可传染人类的疾病,总体风险较低。”
但仍强烈建议居民保持警惕,避免任何形式的近距离互动。
初期搜捕成果极为有限,仅在事发24小时内找回一只个体,其余42只已深入树林与居民交错区域,给后续追踪带来巨大困难。
十余天内,团队依靠食物诱饵站、夜间红外摄像头和声音诱导装置逐步回收部分目标,但仍有数只长期失联,至今下落不明。
有目击者描述曾在自家后院瞥见类似猴子的身影,它们表现出极强警觉性,察觉人类活动瞬间便会跃上屋顶或翻墙逃离。
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追捕行动不仅消耗大量公共资源,更暴露出高端医学研究设施在安全管理上的致命短板。
一个肩负国家生物安全职责的研究单位,竟因人为操作失误酿成大规模动物逃逸,实在令人震惊。
再往前追溯,早在2022年1月21日,宾夕法尼亚州也曾上演类似惊险一幕。
一辆载有近百只实验猴的运输卡车在高速行驶途中,与一辆环卫作业车发生剧烈碰撞,造成多名司机受伤,多个运输箱解体。
混乱之中,四只恒河猴突破束缚逃入野外,引发区域性恐慌。
当地执法机关迅速响应,划定隔离区并实施交通管制。
经过紧张搜捕,其中三只在两天内被成功控制,唯有一只彻底消失于山林之间,至今未被寻获。
美国疾控中心CDC随即介入,将捕获的三只猴子执行安乐死程序,却始终未公开具体病理分析结果或处置依据。
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地女性居民米歇尔・法伦向媒体披露,她在事故次日曾徒手驱赶一只闯入自家车库的猴子。
几天后便出现持续咳嗽、结膜炎及低烧症状,不得不前往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
她的经历加剧了公众对于潜在跨物种感染的恐惧情绪,也让实验动物运输规范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焦点。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事实的严峻提醒。
恒河猴作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中最广泛使用的非人灵长类模型,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同时也意味着极高的交叉感染风险。
医学研究表明,这类猴子天然携带多种危险病原体,包括但不限于猴B病毒、猴痘病毒、马尔堡病毒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等。
尤其是猴B病毒(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一旦通过咬伤、抓伤或黏膜接触传给人类,可引发急性脑脊髓炎,致死率超过70%,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可用。
此外,近年来研究还发现,部分实验猴群体中存在新冠病毒隐性感染现象,甚至能携带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具备潜在人际传播能力。
因此,本次密西西比州事件中,警方与杜兰大学之间关于“是否携带病原体”的说法冲突,本质上反映的是公众对生物安全信息披露机制的深度不信任。
倘若那三只逃逸猴子确实带有未知病原体,极有可能通过接触野生动物链形成新的疫源点,进而演变为区域性生态健康危机。
退一步讲,即便当前检测结果显示无即时传染风险,也不能排除长期野外生存带来的变数。
一旦这些猴子与本土狐猴、浣熊或其他哺乳动物发生接触,可能发生基因水平转移或病毒重组,催生出全新的高危变异毒株。
这种“实验室—自然”之间的桥梁效应,正是全球防疫体系最害怕面对的情景之一。
更值得警觉的是,实验猴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远不止交通事故本身。
根据行业调查数据揭示,美国超过六成的实验动物运输业务已被外包给非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
这些企业往往缺乏专用温控车厢、防爆笼具和应急医疗支持系统,所用容器结构脆弱,固定方式不符合国际动物运输标准。
统计表明,此类非合规运输车辆发生泄漏事故的概率,是持有资质的专业车队的17倍以上。
这意味着每一次看似普通的转运,都可能是一次移动的生物风险扩散过程。
而监管缺失、问责模糊、信息封锁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整个链条的脆弱性。
事实上,围绕此次密西西比事故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从最初警方通报称“击毙五只”到后来改口为“三只失踪”,数据前后矛盾引发广泛质疑。
杜兰大学坚称“无传染性”却拒绝提供原始检测记录,这种单方面声明难以服众。
在没有独立监督和透明数据支撑的前提下,公众如何建立信心?
参考文献:
1
2
3
4
![]()
5
6
7
![]()
8
9
10
![]()
11
12
13
![]()
14
15
16
![]()
17
18
19
![]()
20
21
22
![]()
23
24
25
![]()
26
27
28
![]()
29
30
31
![]()
32
33
34
![]()
35
36
37
![]()
38
39
40
![]()
41
42
43
![]()
44
45
46
![]()
47
48
49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