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冬天,漯河肉联厂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万隆把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拍在桌上,指着上面的数据说:“火腿肠这个东西,将来会火。”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双汇80%的外贸业务突然受阻,出口的冻猪肉堆在仓库里,企业再次站到了生死关头。会议室里的人却大多沉默——厂里的流动资金只有1200万元,这是全部家当,要投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风险太大了。
“当时国内火腿肠市场刚起步,北京的春都已经做了几年,但规模都不大。”参与当时决策的老领导王建国回忆,万隆带着市场部的人跑了北京、上海、广州十几个大城市,在批发市场蹲点半个月,记录火腿肠的销量和消费者反馈。调研结果显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方便携带的肉制品需求正在增长,火腿肠的市场空间很大。但问题是,生产火腿肠需要专门的设备,国内技术不成熟,只能从国外引进。
![]()
万隆没犹豫,亲自带队去欧洲考察。在德国一家设备厂,他看到自动化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60根火腿肠,当即就拍板订购。“当时一套生产线要120万美元,10条就是1200万美元,我们的资金根本不够。”王建国说,万隆跟对方谈判了三天,最终达成协议:先付30%的定金,设备到货后再付50%,剩下的20%用产品抵偿。这个方案在当时很少见,对方也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才同意。
1991年底,10条火腿肠生产线陆续运到漯河。安装调试的时候,万隆几乎住在了车间里。有一次设备出现故障,德国工程师要一周后才能到,万隆组织厂里的技术人员连夜钻研图纸,用了两天两夜把问题解决了。“他当时说,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指望别人。”当时的技术员李刚说,那两个月,车间里24小时灯火通明,工人轮班倒,万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
1992年2月,双汇火腿肠正式上市。万隆亲自设计了包装——红色的塑料袋上印着“双汇王中王”五个大字,简洁醒目。为了打开市场,他带着销售人员跑遍了全国的批发市场,每到一个地方就现场煮火腿肠让经销商品尝。在郑州的万客来批发市场,他们摆了个小摊,一天卖出去500多箱,经销商们看到了销路,纷纷签单。
市场的反应比预想的还要热烈。“生产线刚投产的时候,每天产量是80吨,但订单有120吨,仓库根本存不下。”李刚回忆,车间里的机器24小时不停转,工人三班倒,还是供不应求。有的经销商为了拿货,在厂区门口排队等了三天。当年,双汇火腿肠的产量就达到9400吨,进入全国前三甲,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在扩大产能的同时,万隆没放松质量。他提出“汇集世界高科技、汇集世界新工艺”的理念,从德国引进了金属探测器,每一根火腿肠都要经过检测;建立了化验室,每天对原料和成品进行抽样检测。1993年,双汇火腿肠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十大名牌产品”称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到1995年,双汇火腿肠的年产量突破10万吨,成为国内行业龙头。
火腿肠的成功,让双汇完成了从屠宰企业到肉制品加工企业的转型。1994年,双汇集团正式组建,火腿肠业务成为核心板块。万隆又陆续推出了清真肠、玉米肠等多个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1996年,双汇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扩大火腿肠生产线,年产量达到20万吨。
![]()
如今,双汇火腿肠已经发展出王中王、Q趣儿、马可波罗等多个系列,年销量超过100万吨。在双汇集团的展厅里,当年引进的第一条火腿肠生产线模型被摆在显眼位置,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1992年生产车间的画面。“那1200万的赌注,不是靠运气,是靠对市场的判断。”万隆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企业发展就像打仗,要敢闯,但不能瞎闯,要盯着市场的需求走。”
1991年的这个决策,不仅改变了双汇的命运,也推动了中国肉类行业的升级。在此之前,国内肉类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双汇火腿肠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进入肉制品深加工领域,催生了一个百亿级的市场。中国肉类协会的资料显示,到2000年,国内火腿肠年产量突破100万吨,肉制品加工企业超过2000家,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1991年万隆那一次大胆的投入。
![]()
在那个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的年代,万隆的眼光无疑是独到的。他敏锐地察觉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果断投入全部家当进入火腿肠领域。这种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双汇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当时,很多企业还在满足于传统的屠宰业务,而万隆已经看到了肉制品深加工的广阔前景。
![]()
为了引进先进设备,万隆亲自带队去欧洲考察,与外商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也体现了万隆的商业智慧。设备到货后,他又全身心投入到安装调试中,与技术人员一起解决设备故障,确保生产线能够顺利运行。
产品上市后,万隆没有坐等订单上门,而是带着销售人员跑遍全国批发市场,现场推销产品。这种务实的市场推广方式,让双汇火腿肠迅速打开了市场。同时,他始终重视产品质量,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
双汇火腿肠的成功,不仅让双汇实现了转型升级,也带动了整个中国肉类行业的发展。它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肉制品深加工的重要性,纷纷投入到这个领域,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如今,火腿肠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1991年万隆的那次大胆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