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闽商报”了解更多前沿商业动态
深圳这座以速度和创新著称的城市里,却藏着一间坚持手工的霓虹灯工厂。深圳市琦艺霓虹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棉棉,带着几十人的团队,守着这份老手艺,在快节奏的时代里,点亮了手工技艺的温暖光芒。
1986年,张棉棉从家乡晋江,揣着憧憬与闽南人拼劲来到深圳,从工厂的仓库管理员做起,到如今成为国内外客户认可的“霓虹专家”,她的故事里藏着巾帼创业者的坚韧,更藏着对手工技艺的热爱。
![]()
深圳市巾帼闽商商会副会长、深圳市琦艺霓虹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棉棉
初到深圳时,张棉棉的生活围绕着亲戚工厂的仓库打转,清点、整理、记录,琐碎却让她摸清了制造业的工作方式。她的先生则一头扎进技术里,从电路到工艺,一点点啃下霓虹制作的技术。8年的积累,让夫妻俩在1994年下定决心“独立门户”。
![]()
不做跟风的生意,就专注当时还属小众的霓虹灯。1997年,属于他们的工厂正式开业,生产、销售、研发“三位一体”的模式就此开启。
没有轰轰烈烈的扩张,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从接小批量的广告订单,到摸索出定制化的生产节奏,张棉棉始终站在一线,既要把控产品质量,也要对接客户需求。“那时候没想过要做多大,就觉得把每一盏霓虹灯做好,客户能认可,就够了。”这份朴素的想法,成了琦艺霓虹最初的“立厂之本”。
在LED技术凭借成本低、寿命长的优势快速抢占市场时,张棉棉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不转型,坚持做手工霓虹灯。
“LED有它的好,但手工霓虹的质感是替代不了的,那种暖光的柔和、造型的灵动,是机器批量生产出不来的。”她的坚持,让琦艺霓虹成了行业里的“少数派”,却也赢来了特定客户的青睐。
![]()
几十人的团队里,有跟着她做了十几年的老工匠,每个人都精通“弯管、充气、封接”等全套手工流程,研发部门也会定期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的霓虹样式,从餐饮门店的招牌到品牌活动的装饰,总能精准踩中客户的审美。
靠着这份“精”,琦艺霓虹的价格比同行高,却依然不愁订单,曾有定制款霓虹,因为工艺复杂、设计独特,利润非常可观,这正是手工价值的最好证明。
“不搞低价竞争,质量好,价格合理,这就是我们的规矩,也是我们的经营之道。”张棉棉的语气格外坚定。在她看来,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公平才是长久之道:客户认可产品,就愿意为质量买单,而自己坚守价格底线,既不委屈工匠的手艺,也不让客户觉得“被坑”。
![]()
这种“硬气”,让她在国内外市场都攒下了好口碑。日本、美国的客户是琦艺霓虹的“老主顾”,他们看重手工霓虹的工艺感,更信任张棉棉团队的品控。每一批货发出前,都会经过反复测试,确保灯光稳定、造型精准。但这份信任,也曾在国内市场遇过“坎”:早年因合作方欠款,让她对国内业务多了份警惕,即便如今仍有国内客户认可其质量,她也始终谨慎,“不是不想做国内市场,只是吃过亏,更怕辜负工匠们的心血”。
![]()
如今,国外经济下滑给出口业务带来了压力,张棉棉偶尔也会思考未来的方向,但对手工霓虹的热爱,从未有过动摇。“看着一盏盏霓虹灯从工厂里出来,挂在不同的地方,点亮夜晚,那种成就感是别的事情给不了的。”
创业这些年,她见证了深圳的飞快发展,也看着自己的工厂从“小作坊”变成有稳定客户的企业,而不变的,是她对“做好每一盏灯”的初心。
对张棉棉,手工霓虹也不只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能传递温暖与美感的事业。在快节奏的深圳,她用自己的坚守证明:慢一点,专注一点,小众的匠心,也能点亮属于自己的“霓虹之光”。
编辑 | 肖泽峻
审校 | 杨柳青
曹德旺回应辞职:“我80岁了,该退休了,应该让新一代人去接手”
原来福建藏着这么牛的物流企业!85后创始人打造,字节都来入股!
关注闽商传媒视频号
![]()
免责声明
1、整理、转载此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号的观点和立场。
2、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为尊重知识产权,本号尽量标注每篇文章、每张图片的来源;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权或不愿意被转载,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在30日内与本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