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3年版《镇江地名录》载:“缸瓦厂,东自溧阳码头,西至宝塔路,东西走向,长406米,宽5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缸瓦厂。因地处运河边,是缸瓦窑货集散地,故名。”1972年建造迎江桥,缸瓦厂被截为东、西两段。东段自电力路至溧阳码头,长120余米;西段从电力路至宝塔路,长200余米。2002年,西段拓宽成8米道路,作为中华路的东延,但门牌号码仍然是缸瓦厂。
古运河畔的缸瓦厂清代前是窑货贮存转拨场地,来自宜兴一带的陶瓷瓦罐通过丹金溧漕河,经金坛、丹阳运到镇江古运河畔的缸瓦厂收贮发货。《京口区志》记载:“本地段原为运售缸瓦窑存货处,为城区窑货主要集散地,旧时为灰土瓦砾堆积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带曾设有“缸瓦厂居委会”。公私合营后,缸瓦厂沿河一带也是镇江市废品公司与日杂公司的露天仓库及窑货器皿堆场。1953年开筑电力路时,马路只造到古运河南岸为止。
古运河北岸的上河边与南岸缸瓦厂之间没有桥梁。行人必须绕道石浮桥或西门桥方能抵达彼岸。据记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常镇道袁鉴从绅士议,于上河边对岸缸瓦厂添设义渡船一只,人尤便之。民敬袁鉴,故称此渡曰“袁公义渡”。过后,运河边又陆续设立了两处义渡,善爱之举受到全社会的景仰。
![]()
新中国成立前后,缸瓦厂渡口依然存在,老船工每天在此撑小舟运送过往乘客。有时船翁因病因事不来,就系一软绳连接两岸。渡客走下台阶登上“小划子”,自觉地丢下2分钱在船舱小盆内以作船资,一个个用手拉住绳子慢慢移动渡河。直到河上建桥之后,摆渡船才告别缸瓦厂。
为沟通两岸交通,1972年运河上建造了一座双曲拱桥。桥长53.9米,宽15.6米,下部桥台桥墩采用浆砌块石与沉井施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预制梁片。一开始当地百姓称之为新桥,后正式定名迎江桥。
1989年电力路拓宽,在老桥西侧重建了一座三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2010年拆除了东侧原半幅老桥,重建为三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保障了交通安全,提升了城市形象。新的迎江桥宽度达42米,与全面提升改造后的电力路浑然一体,更显其靓丽风采。
2024年,古运河上段景观改造完工。从迎江桥到西门桥沿岸的亲水绿廊间营造了包括袁公义渡、溧阳码头在内的人文景观,重现古运河的往日风采。
![]()
![]()
古运河边重建的溧阳码头
二
溧阳码头,南自大西路,北至缸瓦厂,长133米,宽4米,位于西门桥堍运河西侧。清光绪年间,这里设有开往溧阳的客货运输船码头,名溧阳码头,后沿用为巷名。
据《丹徒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镇江开辟内河民营小轮船客运,航行于大运河。”从此,以蒸汽轮机为动力的小火轮代替了私人小木帆船。镇江至溧阳航线全程116公里,由通商轮船公司承担客货运输,每天都有航班。溧阳码头台阶用青条石铺筑,有木跳板与船舷搭接。小火轮人货混装,船靠岸时人声鼎沸,汽笛声和民工的号子声响成一片。来自宜兴的缸瓦窑货、日用器皿,以及山区的竹木均在溧阳码头上下船。五十年代后期,公路运输代替船运,日渐式微的溧阳码头变成自建的居民区。
荣庆里,东自荣庆新村,西至电力路,长66米,宽2米。从古运河边顺着小巷一直往里走,迎面一座高大的砖砌拱券门是荣庆里的主入口。券门高约2米,宽约1.5米,券门内嵌白玉石,刻着繁体“荣庆里”三个字。据史料记载,这座券门建于明清时期,苏北沙头有户殷姓人家在此建房,为图吉利取名荣庆里,寓荣华喜庆之意。斑驳的阳光透过青砖黛瓦马头墙那古老的屋檐,洒映在荣庆里的青石板路上。弹石路面上那些边角已经打磨得圆润发亮,留下岁月的脚步和历史的遗痕。
![]()
荣庆里11号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整座院落分三进,歇山式屋顶,青砖黛瓦马头墙。正门、天井、两旁各设木结构厢房,木雕花窗,大院的天井以及走廊采用打磨的青石平铺。如今由于年久失修,外形漂亮的宅院,多为“空巢”家庭。房子内部已经凋零不堪,破旧的雕花窗仿佛在诉述说着溧阳码头曾经的繁华。荣庆里11号民居和荣庆里券门均列为镇江市历史建筑。
荣庆新村,南自荣庆里,北通缸瓦厂,长80米,宽2.5米。原名裤裆巷,《光绪丹徒县志》坊巷叙中记载了城内外88条巷子,其中就有“裤裆巷”。据老辈相传,此地紧靠长江运河,岸边多有货栈仓库,船民们装卸货物后经常在此歇宿。光着膀子的上身因风吹日晒变成了古铜色,下身只穿个裤衩。回家后都把裤衩晾晒在巷道里,过路行人只好在裤裆下穿行,因而称之裤裆巷。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一不雅的巷名改为荣庆新村。荣庆新村17、18号民居列为镇江市历史建筑。
距离运河边50米左右的荣庆里巷内,有一所民国初年建成的荣庆里小学。1958年与上河边小学、京口闸小学、潮水沟小学、拖板桥小学、上河边小学、盛家巷小学、中华路二小、航运小学及港务局小学同属中华路中心小学管辖。1985年,荣庆里小学改为中华路小学分部。2000年,中华路小学本部、中华路二小、荣庆里分部“三址合一”,进行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扩建。2002年3月28日中华路小学校园改扩建工程竣工,生均占地面积及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来,荣庆里小学原址交给同德里社区办公,现为社区养老活动中心。
![]()
三
小刘李巷,东自大西路、浴池巷,西至电力路,长197米,宽1.5-2米。此巷是元代镇江城内89条古巷之一。1953年建电力路,大刘李巷拆除,小刘李巷幸存。元《至顺镇江志》有记载。清代《丹徒县志》记载:琉璃巷亦名刘李巷;清末分称大刘李巷、小刘李巷。
清代将琉璃巷写成刘李巷是一种以讹错讹,就如同“文革”前后推行简化字,一度将京畿路写成“京几路”,太平庵写成“太平安”,麒麟巷写成“其林巷”一样,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后便有人望文生义,硬说是住在巷内的刘、李两姓人家比较多,实为牵强。其实,刘李巷与古时候的琉璃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代人把不透明玻璃称之为“料器”,半透明的称之为“琉璃”,透明度高的称为“玻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咏琉璃》道出了琉璃的美丽和神秘。镇江琉璃业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代。由于古代琉璃属高档器物,富贵人家将之作为奢侈品,“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佛教信徒则将之打造成珍贵的供品或寺院的装饰物。元代镇江琉璃巷里聚集了很多制造琉璃的作坊,生产制造琉璃碗盏、筷子、纽扣等饰品,后来琉璃作坊湮没。据说,曾经有一户人家在刘李巷盖房子开挖地基时,挖出了好几筐古代琉璃,户主后来跑到上海开了家专卖琉璃的古玩店,狠赚了一笔。
浴池巷,南自大西路,北至小刘李巷,长80米,宽3米。原名豆腐巷,后因巷口开设第一泉浴室,改名浴池巷。清《丹徒光绪志》便载有此巷名称。
镇江人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习惯,说的是殷实人家早上到茶馆里喝茶,晚间在澡堂里泡澡。晚清时镇江的浴室约有60余家,几乎遍及大街小巷。镇江地名中就有浴池巷、堂子巷、盆汤巷、潮岸池巷等4个巷子与澡堂子有关。老西门桥的第一泉浴室历史悠久,名不虚传,一般以服务中老年浴客为主。单身老人去洗澡,修脚师傅会帮助修剪脚指甲、刮脚;㪣背师傅为浴客擦背、按摩;老朋友们在一起洗澡,叙旧、谈闲、说说知心话;时事新闻、舆情评论、现买现卖;弄上一段小曲,说上几句评话,即使出错也无人笑话。文革中,第一泉浴室更名健康浴室,后来一直沿用此名。健康浴室长年坚持用自家的锅炉烧水,不使用外送的热力循环水,这种传统的老浴室深受老顾客的青睐。2014年大西路拓宽改造时,道路向北延伸了一倍多。健康浴室因此被拆除,至今难以恢复,它给老镇江人留下了深深的眷念。
从老西门桥到小刘李巷口是一个下扬坡,数右侧的镇光理发店最为耀眼。由红、蓝、白三种颜色构成的三色花柱在门前不停地转动,宽阔明亮的大厅,手艺高超的理发师,加上优质的服务,是摩登男女美发烫发的首选。再往西走,一家紧靠一家的筛网店占据了镇江市筛网行业的一半份额。挂面厂车间拖货的板车进进出出,每天向市场投放新鲜的面食制品。小刘李巷口西侧的万美酱园的店门两侧墙上分别镌刻有一人多高的“酱园”两个立体醒目大字,这是一家百年老店,1958年并入恒顺酱醋厂。
1976年,电力路、小刘李巷口竖起4层大楼。镇江市饮食服务公司从清真寺街迁入电力路128号新楼办公。在计划经济时代,饮服大楼下的自行车商店十分走俏,自行车一票难求。曾何几时,自行车商店改成油漆颜料化工商店。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民营饭店酒楼异军突起,餐饮行业面临重新洗牌,2000年初,镇江市饮食服务公司解体。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