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帆书 ·西望
来源丨帆书樊登讲书丨ID:readingclub_btfx
推荐丨励职派丨ID:tmp_356139977
纳瓦尔曾说:”选择做什么比做多少重要,聪明人往往是思路清晰的思考者。“
时代的浪潮汹涌向前,信息交易也变得越来越快速。
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切实体验:身处网络世界,碎片信息如走马观花充斥脑海。
然而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前行方向,哪怕做的再多也无济于事。
一如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在《巴菲特之道》中所说,“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得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
因此一个真正通透的人,往往学会能量降级,把主要精力花在最具有性价比的事情上。
![]()
从克制开始,少即是多
在《巴菲特之道》的推荐序里,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杨宝忠是个小烟酒店老板,1993年跟风闯入股市,沉迷技术分析。
三年下来赔得精光,整日陷在焦虑和失落中。
直到他看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才突然明白:
不停追涨杀跌是赚不到钱的,只会耗尽自己的心力。
于是,他刻意辟出一间书房,远离市场喧嚣,每天研读巴菲特的文章。
渐渐地,他学会只关注自己真正理解的投资机会。
不刷实时行情,不追逐热点。
十多年后,他不仅资产大幅增长,更成为了知名的价值投资人。
突然明白了巴菲特说的一句话:“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只要学的够多、做的够多,就能收获越多。
却不知道,有的时候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学会自我克制,全身心去做好一件事情,有时反而收获更大。
基普乔格来自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从小靠跑步上学。
年轻时,他在中长跑赛场上拿下过世锦赛和奥运奖牌。
但27岁那年,成绩下滑、落选伦敦奥运会,差点就此告别舞台。
就在外界以为他“英雄迟暮”时,他转战马拉松,并在首秀就一鸣惊人。
为了挑战极限,他把生活彻底简化:
每天清晨五点多起床,吃住训练都在营地,几乎与外界隔绝。
不看手机、不参加社交,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提高耐力和速度上。
后来,38岁的他在东京奥运会上蝉联金牌,并在柏林马拉松上刷新了赛道纪录。
正如《巴菲特之道》中所说:
“成功人士与真正成功人士的区别,在于后者几乎对所有事情说‘不’。”
我们总觉得尽可能多去尝试、操作,更有可能让自己成功。
与其让自己在信息横流的时代,做出许多错误的操作;
倒不如深耕一个行业,将多余的心思全都排除,有时反而会让自己拿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
真正的长期优势:精力用在刀刃上
小时候的莫言,在高密东北乡的田埂上放牛。
听着乡亲们讲神鬼故事、历史传奇,还总蹲在集市边听说书人说书。
最早写小说时,他写的多是好人好事,缺少能打动人的力量。
后来考进军艺,在恩师和几位外国大师的启发下,他明白了最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于是,他开始专注描写高密东北乡。
《红高粱》里的热血,《蛙》里的人情,都带着家乡的土味儿。
几十年来,他把亲人、街坊和老风俗揉进作品,也让一个小乡镇深深印进中国文学史。
莫言写的故事看似范围很窄,却正是这种专注让他有了厚度。
如同《巴菲特之道》中所说:
“最好的生意是那些长期而言,无需更多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却能保持稳定高回报率的公司。”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喜欢跟风去做热门、高收益的事情。
却忘记了,热门并不等于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尝试、做成功。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擅长、无需自己花费太多功夫的领域,有时才是我们需要精心打磨便能收获成功的正确道路。
我大学时的一位同学小星,则是普通人“深耕”最好的例子。
刚入大学时,她上课之余摸索兴趣。
很快意识到自己不想做学术研究,而是希望毕业后能独立工作。
她对财务方向感兴趣,于是没有盲目追求高分,而是主动选修实务课程。
别人换来换去尝试各种行业,她却一直沿着财务这条路不断深耕积累。
刚毕业就拿到了顶级事务所的offer。
才突然明白了书里的一句话:
“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1分钟。”
人的精力本就有限,只有把力气用在真正契合自己的道路上,才可能越做越顺、越走越远。
最终,那些不起眼的坚持,都会慢慢沉淀为你独一无二的长期优势。
![]()
构建能量系统,学会做减法
有句话说得好:“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发现一种模式,以整合无序的世界。”
如果你常感到精力被各种选择和琐事消耗,不妨尝试以下三个方法,建立自己的“能量系统”。
1、找到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就是你真正擅长、理解透彻的领域。
不妨思考一下自己:
哪些是自己真正懂、能做好、且乐意投入的事?
确定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其中。
比如你选择写作和烹饪,就每天写一段文章、尝试新菜谱,通过持续积累提升能力。
遇到新机会时先问:“这在我的能力圈吗?”
不在就放手,比如直播带货没经验就不要去。
在圈内的事情,比如帮朋友修改文章,就认真完成。
专注自己的能力圈,能让你每次投入都有成果,也更有成就感。
2. 列一份 “负面清单”
巴菲特有个原则:“绝不碰自己不懂的生意。”
生活中,就是明确哪些事绝对不做。
列一份“负面清单”,写下浪费精力的事:
比如熬夜看短视频、无意义聚会、通勤刷八卦等等。
当你想专注写作时,就删掉娱乐软件,提前拒绝聚会,把精力集中在创作上。
你也可以用替代动作避开:想刷视频就听播客,通勤时看一篇干货推文。
刚开始可能有些困难,可以循序渐进。
比如限制刷视频15分钟,然后逐渐减少。
每周回顾一次,及时调整。
慢慢地,你会发现减少了无效的消耗,比盲目增加行动更有用。
3、把日常“固定化”
每天把事情安排固定好,就不用浪费脑力决定做什么,能把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例如早晨固定流程:起床—洗漱—做早餐—处理重要事务。
工作时,先规划任务,而不是打开手机刷信息。
回家时,固定动作:放下包—收衣服—洗手做饭,晚上看半小时书。
刚开始可能需要刻意提醒,坚持一两周后你就可以自动行动了。
习惯一旦形成,就像自动聚焦的光束,把你的注意力和时间导向最重要的目标。
![]()
《巴菲特之道》里有句话:“不要试图成为他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永远不要停止前进。”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被焦虑推着走,以为 “多做一点” 就能更优秀。
却忘了精力是有限的,抓得越紧反而流失得越多。
其实真正的通透,不是什么都要,而是懂得取舍。
点个❤,愿我们都能学会给生活“松绑”,让每一寸光阴都有意义,每一份努力都有回报,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变好。
作者简介:西望。文章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