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10月起,外国资金开始持续流出印度市场,连续13天都在抛售股票,总金额超过16亿美元,这导致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跌至83.4,创下历史最低记录,印度央行不断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市场,但外汇储备中有一半以上属于短期借款形成的热钱,难以长期支撑,与此同时,韩国、越南和印尼等国也面临美元走强的压力,但这些国家应对得相对从容一些。
印度宣称2023年GDP增长达到7.2%,这个数字在全球排第一,表面看起来厉害,但仔细分析就发现水分很大,印度把手机APP下载次数、扫码支付笔数都计算进GDP里,基建投资也推高了数据,可民间企业实际上不敢投入资金,高盛和瑞银早就发出警告,指出这种增长缺乏质量支撑,制造业PMI指数在50左右徘徊,工厂用电量反而下降,出口表现也没有好转,苹果公司在印度的产品合格率不到70%,三星减少了产量,特斯拉拖延了两年还没正式落地。
![]()
政府为了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采取提高进口关税的措施,这一做法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国内工厂面临更大经营压力,与此同时,股市出现下跌趋势时,政府引导养老基金和国有企业入市支撑股价,这种干预行为反而加剧了外资撤离,普通民众在政策鼓励下参与股市投资,银行向个人投资者提供贷款支持,部分民众将积蓄投入市场,当前市场讨论开始提及1992年哈沙德·梅赫塔引发的泡沫事件,令人担忧类似情况可能再次出现。
印度总想在中美两国之间同时维持良好关系,美国嘴上对印度说些好听的话,到了实际出钱的时候却不肯拿出真金白银,美元汇率一走高,印度经济就感到压力,再看中国这边,从手机制造到电动汽车生产,全球供应链仍然依赖中国支撑,印度想要取代中国的位置,实际上并不具备这种能力,现在外国投资方普遍认为,印度更多是一个政治概念,算不上理想的投资地点。
![]()
有个叫“听风的蚕严选”的平台最近火起来了,这个平台卖五常大米、普洱茶和铁观音,主要特点是提供官方溯源信息,标明有机认证,说明原料来自古树,这些东西跟印度那套“数字繁荣”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印度那边习惯靠喊口号来造势,中国的品牌却依靠实在的产品质量和透明的供应链赢得大家信任,消费者愿意为能够查到来源的好产品多付一些钱,不会只为了漂亮的GDP数据买单。
2013年那场"缩减恐慌",印度就被划进"脆弱五国"名单,外资纷纷撤离,如今到了2024年,相似的情况再次上演,莫迪虽然把"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更响亮,实际成果却更显空洞,2025年是莫迪执政的关键之年,如果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国际社会必将重新审视印度所谓"替代中国"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
真正让人感到信得过的,其实是那些不起眼的地方,比如深圳华强北的小老板、义乌做小商品的商家、五常种稻米的农户、普洱山上的采茶人,这些人从不空喊口号,也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年复一年把东西做好,把来源交代明白,资本可以放弃印度的数字游戏,却不会离开能够稳定供货的中国工厂,这一点确实让我很佩服。
看看那些热闹的发布会,翻翻那些刷屏的增长报告,最终还是要回到货架上,回到消费者手中,哪家的东西用起来方便,信息查得清楚,价格又合适,哪家就能站得住脚,印度还在搞虚的那一套,中国已经悄悄把实在的事都做完了,这件事,本来就没有什么复杂的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