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海事周”上高调宣布,政府正全力推动造船和港口发展。85国代表齐聚一堂,500多家企业展示技术。莫迪称,印度港口效率已超越许多发达国家。
从全球造船业的竞争格局来看,中日韩三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中国在散货船和集装箱船领域占据主导,韩国在LNG船和超大型油轮方面领先,日本则在特种船舶方面具有优势。印度想要在这个格局中分一杯羹,难度极大。
![]()
莫迪提出,到2047年印度独立百年之际,要将船舶在全球货运量中的份额从1%提升至20%。为此,印度政府推出了78.6亿美元的扶持计划,其中包括海事发展基金。
78.6亿美元看似庞大,但摊开时间表,年均投入不到4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一家头部船厂两年的技改预算。更关键的是,基金中60%以低息贷款形式发放,印度商业银行对重资产项目向来谨慎,实际放贷比例可能大打折扣,资金空转风险已引发业内担忧。
印度真的能靠砸钱重振造船业,替代中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印度造船业目前的体量、技术、效率,与中韩日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
印度国有科钦造船厂是该国造船业的中坚力量。成立于1972年,首座设施1982年建成,曾依赖日本三菱重工的技术支持。过去五年,该厂交付了70艘船舶,包括小型商船和海军舰艇。但这些数据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问题。
印度造船业的产能有限,且交付周期长。以科钦造船厂为例,一艘普通商船的建造周期通常在18个月以上,而中国同类船厂的平均周期仅为12个月。这差距,不是靠砸钱就能弥补的。
印度的造船技术也相对落后。其主力船厂多依赖进口设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相比之下,中国造船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设计、建造到配套设备,几乎全部自给自足。
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低,但效率并不高。印度工人平均工资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但生产效率却只有中国的一半。这导致印度造船的综合成本并不比中国低多少。
印度的港口效率虽然被莫迪吹嘘得天花乱坠,但实际表现并不理想。印度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仅为中国的十分之一。中国港口的自动化程度高,装卸效率快,而印度港口仍以人工操作为主。
印度的政策环境也不够稳定。印度政府频繁更换,政策缺乏连续性。相比之下,中国对造船业的支持政策长期稳定,企业可以安心投资。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印度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远不如中国完善。这导致印度造船业的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
印度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健全。印度的银行体系风险较高,融资成本高。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加稳定,企业融资更容易。
![]()
印度的市场环境也不够开放。印度的贸易壁垒多,市场准入门槛高。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企业更容易进入。
印度的造船业要想替代中国,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
印度的造船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中韩日相比,差距明显。印度要想在造船业上有所突破,必须在技术、效率、成本、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印度的造船业要想替代中国,必须正视现实,脚踏实地。莫迪的豪言壮语,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
纵观世界造船业,之所以会形成现在的格局——之前是日本,然后是韩国,现在完全是中国领军,就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资本,重技术,高投入,需要政府长时间支持培养的行业。
![]()
如果印度早十几二十年发出这个豪言壮语,或许还能有点小机会。那时候利润率更高,技术投入更小。但当今的制造业,已经是一个绝对讲究技术,规模,效率的行业。利润率只能在规模效益里才能拿到了,单靠人口优势是没有可能的。
现在印度制造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这种问题。咱们的制造业之所以强,是因为政府能够强有力打破既得利益者,长时间的产业培养,才有了今天,印度想要复制,又不想打破利益集团,也不进行彻底改革,是不可能做到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