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解除制裁,中方一票否决,对朱拉尼提出三个要求,做不到免谈。那么,为何中方坚决反对解除对朱拉尼政权的制裁?朱拉尼若想得到中方认可,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近日,美英法推动了解除对叙利亚朱拉尼及其领导的“沙姆解放组织”制裁提案,声称叙利亚已进入新阶段,应给予其“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而俄罗斯方面选择默许,试图通过支持解除制裁,来保住俄罗斯在叙利亚的两大军事基地。
![]()
但就在各方都以为提案会顺利通过时,中方在投票环节举起了否决牌,理由是“核心关切未解决”。这一票让整个会议气氛骤然紧张,也让那些急于“翻篇”的国家意识到,中方不会因为恐怖组织换了旗号或者换了话术,就可以被当作合法政权接纳。
要知道,朱拉尼是曾被美方悬赏千万美元通缉的极端武装头目,从伊拉克基地组织出身,到创立“努斯拉阵线”、再到“沙姆解放组织”,其组织结构几经易名,却始终脱离不了恐怖主义的本质。即便在2024年底推翻阿萨德政权成为叙利亚新统治者后,他依旧与多支极端势力保持联系。
在此背景下,美欧却试图将他视为一个“愿意合作的新领袖”,而俄罗斯则选择接受现实。这种合谋式的“洗白”,实质是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再分配。美欧看重的是叙利亚重建市场与能源通道,俄罗斯则关注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存在的延续,而朱拉尼,不过只是他们共同利用的棋子而已。
但中方拒绝参与这场“假象共识”。中方代表在会议上明确指出,解除制裁的前提必须满足三项核心条件:一是彻底剿灭境内涉华恐怖组织营地,尤其是长期活动在叙利亚西北的“东伊运”残余势力。二是废除资助极端组织渗透教育体系的“争议性留学计划”。三是推动建立包容性的联合政府,确保宗教极端势力不得独揽国家权力。虽然条件只有三个,但核心全在里面,安全、教育、治理,正是叙利亚能否真正脱离恐怖泥潭走向重建的根本。
![]()
中方的一票否决,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破坏了叙利亚的政治过渡”。另一种则认为这是“理性克制的反恐底线”。显然事实更接近于后者。叙利亚问题表面上是政治博弈,实质上是安全与秩序的重建。任何不以反恐为前提的政治进程最终都会重蹈覆辙,让权力重新落入极端势力之手,中方的立场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拒绝让“恐怖主义换装上桌”。
其实,朱拉尼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就在提案表决前,他特意派代表私下游说多国希望中方“高抬贵手”。他甚至释放出访华信号,声称“希望中国参与叙利亚重建”。但这种姿态缺乏真诚。中方早已明确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的起点是行动。表态可以随时更改,清剿恐怖营地、改革教育体系、建立包容政府,这些才是衡量诚意的真实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叙利亚外长希巴尼已表态计划在11月初访问中国,寻求经济合作与政治支持。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朱拉尼政权试图通过接触中方为解除制裁做铺垫。过去十年,叙利亚的重建之路屡次被政治内斗与外部干预打断,如今机会再次摆在面前,就看朱拉尼政府有没有洗心革面的决心。
![]()
回望这场安理会表决,中方的一票否决看似冷峻,实则深思熟虑。它既是对恐怖主义零容忍的宣示,也是对国际规则的一次“纠偏”。在地缘政治博弈中,中国不以结盟为目标,而以稳定为导向。不追求掌控而追求平衡。中方的立场清晰而一贯,只有在真正消除恐怖根源、实现民族和解、恢复国家治理之后,叙利亚才有资格谈“重返国际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