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百座冷库撬动十倍增值——牡丹区小留镇吴油坊村山药产业的五年破局路

0
分享至

10月29日,记者走进牡丹区小留镇吴油坊村冷库仓储基地时,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灯火通明的场地上,运输车辆排成长龙,村民正忙着将一箱箱从外地采收的山药搬进恒温冷库。这番热火朝天的场景,很难让人联想到五年前这个村庄的窘境。

从“着急卖”到“择机卖”的转变

作为鲁西南远近闻名的山药种植专业村,吴油坊村2000名村民中有1700多人从事山药种植、储存、销售等相关产业。但在五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全村仅有不到10座冷库,村民们为了尽快销售刚收获的山药而疲于奔命。

“以前,山药大量上市时,三四角钱一斤就得急着卖,如存放不当,山药就坏掉了。”村党支部书记吴全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山药种植成本每亩约4000元至5000元,主要包括种子、开沟费、竹竿、肥料、人工费等。产量每亩2500公斤左右,其中20%留作种子,10%的残次品作为药材销售,剩下的销往全国各地农贸市场和食品企业。”

然而,在山药集中上市的季节,这些渠道难以消化全部产量,往往导致价格被压得很低。村民们宁愿赔钱卖也不能让山药烂在地里,山药价格波动影响村民收入。吴全民认识到错峰销售、掌握销售价格主导权是关键。从2020年开始,吴油坊村党支部带头拆除30多处危房,整治残垣断壁21处,回收村集体建设用地27亩,建设保鲜冷库136座,总存储量超过50万吨。

“有了冷库后,村民再也不必为忽高忽低的山药价格担心了,如今,我们村的山药价格稳定在每斤四五元。”吴全民说。

从“困守本土”到“跨省种地”的突围

在记者的采访本上,还记录着五年前困扰村民的另一个难题——山药种植的重茬障碍。连续种植会导致病害加剧,传统轮作需休耕5年至8年。这个问题曾经严重制约着吴油坊村的发展。

如今,村党支部推广的异地流转土地模式令记者眼前一亮。“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句阳山药种植合作社,采用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储存等方式,党员带头跨省建立种植基地。”吴全民说。

“我们在山西、宁夏、新疆等地流转了近30000亩土地。”今年50岁的吴建国是吴油坊村山药种植大户,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流转300亩土地种植山药,已成为带动近百名村民外出创业的带头人。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的跨越

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村庄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该村注册“曹州句阳山药”商标后,产品不仅销往全国,更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深加工企业开发的山药粉、山药面条等产品,让山药附加值提升逾三成。

吴油坊村创新的“双季运营”模式同样令人赞叹。夏季储存梨、桃等应季水果,冬季储存山药,形成“一库两用、全年无休”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设施利用率。

五年间,吴油坊村有98户村民建起冷库,户均年增收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至30万元。目前,吴油坊村山药年周转量达3万吨,带动周边7个村、4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夜深了,冷库的灯光依然明亮。吴建国准备再赴宁夏,继续扩大他的种植事业;吴全民则忙着接待新一批客商。站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庄里,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五年的转型发展,不仅改变了吴油坊村的面貌,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菏泽日报记者 李若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菏泽日报 incentive-icons
菏泽日报
菏泽日报
11654文章数 99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