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机轰轰地响着,像一头被困在铁笼子里的野兽,徒劳地咆哮。
林慧云的额头上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被热气一蒸,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
今天是她五十岁的生日。
客厅里人声鼎沸,是丈夫张卫国请来的全家人。他的嗓门最大,隔着厨房的玻璃移门,都能清晰地听见他吹嘘儿子张雷新换的工作,还有他自己上个月谈成的那笔不大不小的生意。
笑声像潮水一样,一阵一阵涌过来,拍在厨房的门上,又退下去。
林慧云觉得,自己像一座孤岛。
锅里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酱色的汤汁浓稠,香气霸道地钻进鼻腔。这是张卫国的最爱。
她把火调小,拿起锅盖,手腕被蒸腾的热气烫了一下,她“嘶”地抽了口气,手背上迅速红了一小块。
没人听见。
她把那块红印凑到水龙头下冲了冲,冰凉的水流带走了灼痛,却冲不散心里的那股子憋闷。
五十岁了。
这个数字像一口钟,在今天凌晨零点的时候,准时在她心里敲响。沉重,悠长,带着回音。
她一晚上没怎么睡好,天不亮就起了床,去早市买了最新鲜的排骨、活蹦乱跳的基围虾,还有张卫国他妈念叨了好几回的甲鱼。
张卫国说:“今天你生日,大办一下,把咱爸妈、我哥他们一家都叫来,热闹热闹。”
他说这话的时候,正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眼睛都没从手机上挪开。
林慧云“嗯”了一声,接过他递来的钱包,那就算是生日的授权和经费了。
她没问,我的生日,为什么是我来忙。
问了二十多年,早就没了力气。
最后一道菜,清蒸鲈鱼,火候最是关键。她掐着时间,把鱼放进已经上汽的蒸锅。
客厅里,张卫国大概是讲到了什么得意之处,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林慧云扶着冰冷的琉璃台,忽然觉得有些晕眩。
油烟,汗水,笑声,还有窗外灰蒙蒙的天,搅成一团,压得她喘不过气。
“妈,菜好了没?大家都饿了!”儿子张雷推开厨房门,探进一个脑袋。
他二十六岁,穿着干净的白色卫衣,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被宠大的那种、略带天真的不耐烦。
“马上,最后一道菜。”林慧云转过身,对他笑了笑,试图把脸上的疲惫藏起来。
“搞快点搞快点,爸都催好几遍了。”张雷说着,从盘子里捏了块刚炸好的鸡翅,塞进嘴里,含混不清地说,“这个好吃。”
说完,他转身就走,没多看他妈一眼,也没问一句“你累不累”。
厨房的门关上了,再次隔绝了两个世界。
林慧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那股憋闷,忽然就变成了一丝尖锐的刺痛。
她想起张雷小时候,也是这样,站在厨房门口,踮着脚问:“妈妈,饭做好了吗?”
那时候,她会笑着说:“宝宝再等一下,妈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糖醋里脊。”
那时候,她觉得,为儿子、为丈夫洗手作羹汤,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幸福感,被磨成了一种惯性,一种理所当然的麻木?
她自己也说不清了。
鲈鱼出锅,淋上滚油,“滋啦”一声,葱姜的香气瞬间被激发出来。
林慧-云端着这最后一道压轴菜,像一个即将上战场的士兵,深吸了一口气,拉开了厨房的玻璃门。
客厅里的喧嚣,瞬间放大了十倍,扑面而来。
一张巨大的红木圆桌,坐满了人。
她的丈夫张卫国,坐在主位,满面红光,正举着杯。
她的公公婆婆,坐在他两边,笑得合不拢嘴。
大伯子张卫强一家三口,弟媳王莉正夸张地赞叹着满桌的菜。
她的儿子张雷,和他那个漂亮的女朋友小李,正低头玩着手机。
还有她自己的妈,坐在最角落的位置,有些拘谨,看见她出来,才露出一点笑容。
十二道菜,凉的热的,荤的素的,把桌子堆得满满当当。每一道,都像是她这半辈子操劳的缩影。
“哎哟,我们的大功臣终于出来了!”张卫国看见她,夸张地喊了一声,引得所有人都望过来。
这种感觉很奇怪,她明明是这个家的女主人,此刻却像个被审视的餐厅服务员。
“慧云,快坐快坐,就等你了。”婆婆招了招手,指了指她妈旁边的空位。
那是离主位最远的位置。
林慧云默不作声地放下鲈鱼,解下身上那件印着卡通小熊的、已经洗得发白的围裙,叠好,放在旁边的餐边柜上。
这个动作她做得极慢,像一种无声的仪式。
“哎呀,嫂子,你这手艺真是没得说,不去开个饭店都屈才了!”弟媳王莉夹了一筷子松鼠鳜鱼,满口称赞。
她的话里,听不出半分真心。王莉自己是从来不下厨的,连碗都很少洗。
“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慧云。”张卫国接话,端起酒杯,站了起来,“来来来,大家一起举杯,今天,是我们家慧云五十岁的大生日!祝她生日快乐,越活越年轻!”
所有人都举起了杯子,说着“生日快乐”。
林慧云看着他们,他们脸上的笑容,客气的,敷衍的,真诚的,混杂在一起。
她端起自己面前那杯橙汁,站起来,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妈,你快喝啊,大家等着呢?”张雷催促道。
林慧云把杯子送到嘴边,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压下了那句差点脱口而出的“谢谢”。
她坐下来,拿起筷子,却没什么胃口。
她看着张卫国。他正意气风发地跟大伯子讨论着股票,眉飞色舞,仿佛今天是他五十岁生日。
他大概已经忘了,早上出门买菜前,她轻声说的那句:“卫国,我最近腰不太好,今天能不能少做两个菜?”
他当时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生日嘛,一年就一次,像什么样子。累点就累点。”
是啊,累点就累点。
从她二十五岁嫁给他,这句话就成了她人生的注脚。
生孩子,剖腹产的伤口还没好利索,婆婆说奶水不够,她就半夜起来炖鲫鱼汤,累点就累点。
儿子上学,为了陪读,她辞掉了会计的工作,每天接送、辅导功课、参加各种家长会,累点就累点。
公公生病住院,她医院家里两头跑,送饭、擦身、倒尿壶,张卫国和他哥都说工作忙,她是女人,应该的,累点就累点。
后来,她自己的父亲病重,她想多在娘家待几天,张卫国不高兴了:“家里这一大摊子谁管?你妈不是还在吗?”
是的,累点就累点。
她就像一根被拧得越来越紧的发条,直到今天,五十岁,她感觉那根弦,马上就要断了。
“嫂子,你怎么不吃啊?自己做的菜,还吃腻了?”王莉的声音尖尖的,带着一丝不易察察的挑衅。
林慧云抬起头,对上她那双精明的眼睛。
“是啊,吃了半辈子,是有点腻了。”她淡淡地说。
桌上的气氛,有那么一秒钟的凝固。
王莉的笑容僵在脸上。
张卫国皱了皱眉,觉得妻子今天说话有点冲,丢了他的面子。他打着圆场:“你嫂子今天累着了,大家多吃点,别客气,就当在自己家一样!”
他特别加重了“自己家”三个字。
林慧云心里冷笑一声。
自己家?
这个房子,房产证上写的是张卫国的名字。这个家,大小事都是他说了算。她算什么?一个终身免费的保姆?
“妈,小李给你准备了生日礼物。”张雷的女朋友,那个叫小李的女孩,突然开口。
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递给林慧云。
“阿姨,生日快乐。这是我选的一条丝巾,不知道您喜不喜欢。”小李的声音很温柔,眼神很真诚。
林慧云愣了一下,接过来。
她有多久没收到过这样“没用”的礼物了?
这些年,她收到的生日礼物,是张卫国换的新的抽油烟机,是儿子买的全自动洗碗机,是各种能让她在厨房里更“高效”的工具。
她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湖蓝色的真丝丝巾,上面印着淡雅的白色栀子花。
很美。
美得不像她这种终日与油烟为伴的人该用的东西。
“谢谢你,小李,太漂亮了。”林慧云的眼眶有点发热。
这是今天,她收到的第一份,把她当成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主妇”的礼物。
“喜欢就好。”小李笑了笑,又看了看张雷,“张雷也给您准备了。”
张雷被点名,这才不情不愿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塞到林慧云手里:“妈,生日快乐。不知道你喜欢啥,自己买点东西吧。”
又是钱。
简单,直接,省心。
林慧云捏着那个厚厚的红包,感觉不到一点温度。
“哎,还是儿子实在!”婆婆在旁边拍手称赞,“你妈就缺钱,买什么丝巾,又不当吃不当喝的。”
小李的脸色微微变了变,但没说话。
林慧云把红包放在桌上,没看。
她看向张卫国:“我的礼物呢?”
她的声音不大,但在嘈杂的饭桌上,却异常清晰。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看着张卫国。
张卫国显然没料到她会当众这么问,有点下不来台。他清了清嗓子,装作豪爽地一挥手:
“咱俩老夫老妻了,还搞那些虚的干嘛?这一大家子人,我给你请来庆祝,这么大的场面,不比什么礼物都强?”
他顿了顿,似乎觉得这个理由足够充分,又补充道:“再说了,我哪个月工资不是全交给你的?你想买什么,自己买就是了。”
客厅里响起几声附和的笑声。
“是啊,嫂子,姐夫对你多好啊。”
“慧云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林慧云看着张卫国那张理直气壮的脸,心一点一点地沉下去。
场面。
他要的是场面,是儿孙绕膝、兄友弟恭的大家长派头。
而她,只是这个场面里,一个负责把背景布置好的道具。
她忽然觉得很可笑。
她笑了出来,声音不大,但那笑声里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
张卫国的脸色彻底挂不住了:“你笑什么?今天大好的日子,你别给我找不痛快!”
他的声音里,已经带了警告的意味。
林慧云止住笑,目光平静地扫过桌上的每一个人。
公婆脸上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的责备。
大伯子一家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兴致。
儿子张雷是“妈你别闹了”的恳求。
她自己的母亲,是“算了算了,忍忍吧”的担忧和无奈。
只有小李,那个刚认识不久的女孩,眼神里带着一丝担忧和理解。
林慧云的目光,最后落回到张卫国身上。
“张卫国,”她一字一句,清晰地说,“我们离婚吧。”
这五个字,像一颗炸雷,在热闹的客厅里轰然炸响。
时间仿佛静止了。
张卫国手里的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红色的葡萄酒,像血一样,在地板上蔓延开来。
“你……你说什么?”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说,我们离婚吧。”林慧云又重复了一遍,声音比刚才更平静,也更坚定。
她感觉那根绷了二十多年的弦,终于断了。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哭流涕。
断得干脆利落。
“林慧云!你疯了?!”婆婆第一个反应过来,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指着她的鼻子骂,“你五十岁的人了,吃饱了撑的?要离婚?我们老张家哪里对不起你了?”
“妈,您别激动。”张卫国扶住他妈,脸色铁青地瞪着林慧云,“你今天到底吃错什么药了?当着全家人的面,你让我脸往哪儿搁?”
他还在乎他的脸。
林慧云觉得,自己这半辈子,可能就是为了张卫国的这张脸活着的。
“你的脸?”她轻声反问,像在问他,也像在问自己,“我的脸呢?我的脸就在厨房的油烟里,在洗碗池的泡沫里,在你扔在地上的臭袜子里。你看见过吗?”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小锤子,一下一下,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张雷的脸白了。他想起了无数个清晨,他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他想起了他随手扔在沙发上的脏衣服,第二天总会干净地出现在衣柜里。
小李在桌子底下,悄悄握住了张雷的手。
“胡说八道!”张卫国恼羞成怒,声音也大了起来,“我没亏待过你!我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是为了谁?这个家,哪样东西不是我买的?你吃的穿的,哪样不是我给的?”
“是,你给了我吃的,给了我穿的。”林慧云点点头,目光却空洞得可怕,“可你给过我一天,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日子吗?”
“我二十五岁,嫁给你,你说,你在厂里忙,让我辞了工作,专心顾家。我听了。”
“我三十岁,生了张雷,你说,孩子要自己带才亲,让我别想着上班的事了。我也听了。”
“我四十岁,你爸生病,你说,你是男人,要在外面拼事业,医院的活儿我多担待。我还是听了。”
“今天,我五十岁了。”她抬起头,直视着他,“张卫国,我听了你半辈子。我的人生,好像就是为了让你,让这个家,过得舒坦。”
“可我呢?谁问过我,我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我喜欢画画,我的画板,在柜子顶上落了二十年的灰。我喜欢看电影,可我连一场完整的电影都没在电影院里看过,因为总要赶着回家做晚饭。”
“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早就断了联系。我的世界,就只有这个菜市场,这个厨房,这个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活。”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泣血。
客厅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她这番话镇住了。
他们认识的林慧云,永远是温和的,顺从的,甚至是有些懦弱的。他们从没见过她这个样子。
“嫂子,你这话说得就没良心了。”弟媳王莉最先打破沉默,她撇了撇嘴,“哪个女人不是这么过来的?谁家不是男人主外,女人主内?我们家老张也忙,我不也一样在家待着?你看我抱怨过吗?你就是日子过得太舒坦了,闲出来的毛病。”
“你闭嘴!”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呵斥道。
是张雷。
他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看着王莉,又看看自己的父亲。
“二婶,你家是我二叔做饭洗碗,你除了逛街打麻将还干什么?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妈?”
王莉被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张雷又转向张卫国:“爸!你太过分了!今天是我妈生日!你让她一个人在厨房做了三个小时的饭!你进来帮过一把吗?你问过她一句累不累吗?你还好意思说你给了她好日子?”
张卫国被儿子当众顶撞,气得浑身发抖:“你……你这个不孝子!你懂什么?我这是为了这个家!”
“为了家,就可以把我妈当成保姆吗?”张雷的眼圈红了,“从小到大,开家长会的是我妈,半夜我发烧背我去医院的是我妈,我高考前陪着我熬夜的是我妈!你呢?你除了给我钱,还给过我什么?”
“我……我挣钱养你,还不够吗?”张卫国气短了。
“不够!”张雷吼道,“我情愿你没那么能挣钱,你能多陪陪我,多心疼心疼我妈!”
这场生日宴,彻底变成了一场家庭审判。
林慧云看着儿子,那个一直以来她觉得还没长大的男孩,此刻像个男人一样,挡在她身前。
她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不是委屈,不是心酸。
是欣慰。
“行了,都别吵了!”公公用力地一拍桌子,他是一家之主,虽然老了,但威严还在,“一家人,吵吵闹闹的,像什么样子!慧云,你也是,有什么不满,不能私下跟你老公说?非要闹得大家下不来台?”
他还是在怪她。
林慧云擦了擦眼泪,看着公公,摇了摇头。
“爸,私下里,我已经说了二十多年了。他听不见。”
她站起身,走到自己母亲身边,握住她冰冷的手。
“妈,我们走。”
她母亲一脸慌张:“慧云,你别冲动啊,这……这怎么办啊?”
“妈,我没冲动。”林慧云的声音温柔但坚定,“我只是不想再这么过了。我们回家。”
她拉着母亲,头也不回地朝门口走去。
“林慧云!你敢走出这个门,就别再回来!”张卫国在身后咆哮。
林慧云的脚步顿了一下。
她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地说:“这个门,我早就走腻了。”
她打开门,和母亲一起,走了出去。
深秋的风,有些凉,吹在脸上,却让她觉得无比清醒。
她回头看了一眼那个亮着温暖灯光的窗户。
那里,是她付出了半生心血的家。
但从今天起,她想为自己活一次。
走出那个家门,林慧云并没有立刻回娘家。
她带着母亲,在附近一家还算干净的快捷酒店住了下来。
母亲一路上都在唉声叹气,进了房间,更是坐立不安。
“慧云啊,你怎么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要离婚呢?你让卫国的脸往哪儿搁?这下可好,事情闹大了。”
林慧云给母亲倒了杯热水,递到她手里。
“妈,他的脸,比我的命还重要吗?”
母亲愣住了,嘴唇翕动了几下,没说出话。
“我在那个家里,活得像个影子。今天,我不想再当影子了。”林慧云坐在床边,看着窗外城市的夜景,霓虹闪烁,却没有一盏灯是为她而亮的。
“可……可你都五十了,离了婚,你一个人怎么过啊?”母亲的语气里满是担忧。
“妈,我还没想好要不要真的离。但是,我必须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个没有脾气、没有思想的物件。”
那一晚,林慧云和母亲聊了很久。
她说了许多许多,那些积压在心里二十多年的委屈、不甘和疲惫,像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
母亲从一开始的劝解,到后来的沉默,最后,只是抱着她,轻轻拍着她的背,老泪纵横。
“我苦命的女儿啊……”
林慧云知道,母亲懂了。因为母亲自己,也过了大半辈子这样的生活。
第二天一早,林慧云的手机被打爆了。
有张卫国的,有公公婆婆的,有大伯子的。
她一个都没接。
她把手机调成静音,扔在床上。
“妈,我们出去走走吧。”
她带着母亲,去了市里最大的公园。秋色正浓,银杏叶铺了满地,像金色的地毯。
她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一次这样悠闲地散步,是什么时候了。
中午,她在一家评价很好的西餐厅,点了一份牛排,一份沙拉。
母亲吃不惯,她就要了一碗中式的汤面。
她教母亲怎么用刀叉,看着母亲笨拙的样子,两人都笑了。
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暖洋洋的。
林慧云忽然觉得,没有张卫国,没有那个家,天,没有塌下来。
下午,她带着母亲去逛商场。
她用张雷给的那个红包,给自己买了一件驼色的羊绒大衣,又给母亲挑了一件暗红色的羽绒服。
然后,她走进了那家卖丝巾的店,买下了小李送给她的那款丝巾的另一个颜色,淡紫色的。
她把丝巾系在脖子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镜子里的人,面容有些憔悴,眼角有了细纹,但眼神,却是亮的。
她好像,重新找回了一点属于“林慧云”的东西。
第三天,张雷的电话打了进来。
林慧云犹豫了一下,接了。
“妈,你在哪儿?我爸快急疯了。”张雷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
“我没事,你别担心。”
“妈,你回家吧,有什么事,我们好好谈。”
“小雷,”林慧云打断他,“你觉得,还有什么好谈的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
过了好一会儿,张雷才说:“妈,对不起。以前……是我太不懂事了。”
这一声“对不起”,让林慧云的鼻子又是一酸。
“我跟爸吵了一架。”张雷继续说,“他还是不觉得自己有错。他觉得你是在无理取闹,是更年期到了。”
林慧云苦笑。
果然,他还是这样。
“妈,你别管他。你先回来,或者告诉我你在哪儿,我来接你和姥姥。你不能总在外面住着。”
“我暂时不想回去。”林慧云说,“那个家,我现在看到就觉得窒息。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那……你要去哪儿?”
林慧云看着窗外,一架飞机划过天空,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
“我想出去走走。”她说,“去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
这个念头,其实在她心里盘旋了很久。
她想去看看云南的苍山洱海,想去走走江南的古镇石桥。那些只在电视和书里看到过的风景,她想亲眼去看看。
挂了电话,林慧云开始在手机上查攻略,订机票。
她把母亲送回了娘家,临走前,母亲拉着她的手,塞给她一张银行卡。
“这里面是我攒的养老钱,不多,你拿着。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别委屈了自己。”
林慧云没要。
她有自己的积蓄。这些年,张卫国的工资卡虽然在她这里,但她很少为自己花钱。每一笔开销,她都记在心里。她攒下了一些钱,不多,但足够她一个人出去走一趟了。
她告诉母亲:“妈,等我回来。”
一周后,林慧云独自一人,登上了飞往昆明的飞机。
当飞机冲上云霄,看着底下越来越小的城市,她感觉自己像一只挣脱了笼子的鸟。
自由,但又带着一丝茫然。
在云南的日子,是林慧云这辈子过得最“自我”的一段时光。
她去了大理,租了一辆自行车,绕着洱海骑行。风吹起她的长发和丝巾,她觉得自己好像年轻了二十岁。
她去了丽江,住在古城的一家小客栈里。白天,她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书,喝茶,什么都不想。晚上,她会去听流浪歌手唱歌,那些关于远方和理想的歌,让她听得入了迷。
她还报了一个短期的绘画班。
当她重新拿起画笔,在画纸上调出天空的蓝色和云朵的白色时,她感觉那个被遗忘了很久的自己,正在一点点苏醒。
她的画,画得并不好,线条生涩,色彩也有些杂乱。
但教画画的年轻老师却对她说:“阿姨,你的画里有故事。”
她笑了。
是啊,五十年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她不再每天掐着点起床,不再想着今天要买什么菜,不再操心谁的衣服该洗了。
她每天睡到自然醒,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她开始和客栈里天南地北的年轻人聊天,听他们讲自己的旅行和人生。她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大,活法原来有这么多。
她也开始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自己的照片。
有在洱海边的背影,有在古城石板路上的回眸,有她画的那些稚嫩的画。
她没有屏蔽任何人。
她就是要让他们看到,离开那个家,她过得很好。
第一个给她点赞的,是小李。
小李还给她发了私信:“阿姨,您现在好美,像电影明星。”
林慧云看着那条信息,笑了很久。
张雷也经常给她发信息,问她在哪儿,过得好不好,叮嘱她注意安全。字里行间,都是小心翼翼的关心。
张卫国没有联系她。
林慧云猜,他大概是拉不下那个脸。
她也不在乎。
这一个月的“离家出走”,让她想明白了很多事。
她不一定要离婚。毕竟,半辈子的夫妻,还有一个共同的儿子。撕破脸,对谁都不好。
但她也绝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生活。
她要的,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一份迟来的尊重和公平。
在云南待了整整一个月后,林慧云买了回程的机票。
她知道,有些事,终究要去面对。
林慧云回家那天,没有提前通知任何人。
她拖着行李箱,用钥匙打开了那扇熟悉的门。
房子里很安静。
客厅还是她走时的样子,只是茶几上多了几个泡面桶,沙发上堆着几件皱巴巴的衣服。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外卖和垃圾混合的古怪味道。
林慧云皱了皱眉,但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动手收拾。
她把行李箱放在玄关,换了鞋,走进自己的卧室。
卧室倒是还算干净。
她把箱子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脏衣服扔进洗衣篮,带回来的特产和纪念品放在桌上。
她在整理东西的时候,张卫国回来了。
他看到玄关的行李箱,又看到卧室里忙碌的林慧云,整个人都愣住了。
一个月不见,他好像憔悴了很多,眼窝深陷,头发也乱糟糟的。
两人对视了很久,谁都没有先开口。
最后,还是张卫国打破了沉默。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你……回来了。”
“嗯。”林慧云点点头,继续整理东西,没有看他。
“外面……好玩吗?”他没话找话。
“挺好的。”
又是沉默。
张卫国搓着手,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这在一个月前,是无法想象的。
“那个……慧云,”他终于鼓起勇气,走到她面前,“之前的事,是我不对。”
林慧云的动作停了下来。
她抬起头,看着他。
“生日那天,我不该那么说你,不该不体谅你。这一个月,你不在家,我……我才知道,这个家没你不行。”
他开始诉苦。
“外卖吃得我胃疼,衣服没人洗,地没人拖,家里乱得跟猪窝一样。我请了钟点工,干活毛手毛脚的,还不如你一半利索。”
林慧云静静地听着,心里没有一丝波澜。
她知道,他想她,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需要。
他需要一个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保姆。
“张卫国,”她说,“我这次回来,不是因为我想通了,要回来继续当牛做马的。”
张卫国的脸色变了变。
“我是回来跟你谈条件的。”
“谈……谈条件?”
“对。”林慧云坐到床边,示意他也在对面坐下。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是她这几天草拟的“家庭新规”。
“第一,从今天起,家务活我们一人一半。买菜做饭、拖地洗衣,轮流来。谁都别想偷懒。”
“第二,我每个月需要有两天的‘休假日’。这两天,我可以完全不管家里的事,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你去哪儿吃饭,你自己解决。”
“第三,我的画板,要从柜子顶上拿下来。我要在阳台上要一个角落,当我的画室。”
“第四,以后家里再有亲戚聚会,可以,去饭店。我不再当免费的厨子。”
她一条一条地念着,声音清晰,不容置喙。
张卫国听得目瞪口呆。
“林慧云,你这是不是太过分了?”他拍着大腿,“我一个大男人,天天下班回来还要做饭洗衣服?说出去不让人笑话死?”
“你的面子,还是我的日子?”林慧云冷冷地反问,“你要是觉得过分,那我们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桌上有离婚协议,我已经签好字了。”
她说着,从床头柜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推到他面前。
张卫国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份离婚协议。
“离”和“婚”两个字,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想发火,想把那份“新规”撕掉,想骂她异想天开。
但是,他看着林慧云那张平静而决绝的脸,又想起了这一个月来,家里冷锅冷灶、一片狼藉的日子。
那些骂人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沉默了很久很久,久到林慧云以为他会选择离婚。
最后,他拿起那张“家庭新规”,粗略地看了一遍,咬着牙说:
“行……我答应你。但是,做饭我不会,我……”
“可以学。”林慧云打断他,“我嫁给你之前,也不会。”
张卫国彻底没话说了。
他拿起笔,在那张纸的末尾,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完,他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瘫在椅子上。
林慧云把那张纸收好,心里,并没有胜利的喜悦。
她知道,这只是一场漫长战争的开始。
一张纸,改变不了一个人根深蒂固了半辈子的思想。
但至少,她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新的家庭模式,在一片磕磕绊绊中开始了。
第一天,轮到张卫国做晚饭。
他在厨房里,像打仗一样,叮叮当当,手忙脚乱。
不是切到手,就是把油溅得到处都是。
最后,他端上来的,是一盘黑乎乎的炒青菜,和一锅半生不熟的米饭。
张雷和他女朋友小李那天也正好回来。
看着那样的晚饭,张雷的脸都绿了。
张卫国自己也觉得丢脸,黑着脸说:“爱吃不吃!”
林慧云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黑炭一样的青菜,吃了下去。
然后,她对张卫国说:“盐放多了。”
那天晚上,张雷和小李拉着林慧云,非要去外面吃。
林慧云拒绝了。
她说:“今天轮到你爸做饭,不管好不好吃,都得吃。这是规矩。”
她知道,她不能心软。
一旦心软,一切就又会回到原点。
从那天起,张卫国被迫开始了“厨艺学习”。
他开始上网查菜谱,开始打电话问他妈,甚至开始在下班路上,去菜市场跟卖菜的大妈讨教。
他做的菜,依旧难吃。
但林慧云和张雷,每次都坚持吃完。
慢慢地,张卫国做的菜,开始能入口了。
有一天,他甚至做了一道像模像样的红烧肉。虽然味道和林慧云做的还差很远,但至少,肉是熟的,颜色也对了。
那天,张雷吃完,由衷地夸了一句:“爸,今天这肉不错啊。”
张卫国脸上,露出了林慧云从未见过的、一种孩子气的、不好意思的笑容。
家务活,也开始重新分配。
林慧云不再大包大揽。
她只做她“轮班”内的那部分。
一开始,张卫国很不习惯。他经常忘了倒垃圾,忘了收衣服。
林慧云也不提醒他。
垃圾桶满了,就让它满着。衣服在阳台晾干了,就让它挂着。
直到家里散发出馊味,直到张卫国找不到干净的衬衫穿,他才不得不自己动手。
这个过程,充满了争吵和摩擦。
张卫国不止一次地抱怨:“我上了一天班,累得要死,回来还要伺候你?”
林慧云就回他:“我也‘上’了一天班,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哪样不比你坐办公室轻松?我还没跟你要工资呢。”
吵得凶了,林慧云就把那份“离婚协议”拿出来,放在他面前。
张卫国立刻就蔫了。
儿子张雷,成了林慧云最坚定的盟友。
他会监督张卫国做家务,会在张卫国抱怨的时候,帮着林慧云说话。
他还给家里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一个洗碗机,说要“把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小李也经常来家里,她会拉着林慧云聊天,聊最新的电影,聊流行的时尚,把林慧云从那个封闭的家庭主妇世界里,一点点地拉出来。
阳台上,林慧云的画架真的支起来了。
一开始,她只是在自己的“休假日”才画一会儿。
后来,她每天晚饭后,都会画上一两个小时。
张卫国偶尔路过,会探头看一眼,撇撇嘴说:“画的什么玩意儿,看不懂。”
林慧云也不理他。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画笔,描绘着她在云南看到过的蓝天白云,描绘着她想象中的诗和远方。
她的画,依旧不专业。
但她的心情,却一天比一天明朗。
转眼,半年过去了。
林慧云五十岁生日那天种下的坚冰,似乎正在一点点融化。
虽然家里还是会因为谁洗碗、谁拖地这种小事而争吵。
虽然张卫国的大男子主义,还是会时不时地冒头。
但林慧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有一天,林慧云在阳台画画,张卫国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
“歇会儿吧,别累着。”他说。
林慧云有些意外,接了过来。
张卫国看着她那幅刚画了一半的画,画的是洱海。
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等我退休了,我陪你再去一次云南吧。”
林慧云愣住了。
她看着他,他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理所当然,多了一丝她从未见过的、笨拙的温柔。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也洒在她手里的画板上。
林慧云的眼眶,微微有些湿润。
她知道,那个五十岁的生日,没有白过。
那一天,她失去了一个热闹的生日宴,但她赢回了后半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被看见、被尊重的可能。
她拿起画笔,在蓝色的海面上,画上了一艘扬帆远航的小船。
船头,站着两个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