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源按:2011年3月,吉林铁中六二级(六五届)毕业生的回忆录,在崔长琦、郭新斌等校友的共同努力下,结集刊印。这本名为《往事悠悠 真情切切——同窗往事回忆录》的文集所收入的文章纪念着母校,纪念着恩师,也纪念着整整一届同学穿越数十年的共同难忘时光。作为九三届毕业生,由于时代不同,我对老校友们的回忆既熟悉又不乏陌生,但他们在笔尖流露出对铁路子弟学校的脉脉真情,却直让我觉得亲切。之前,本账号发布过张艳茹学长所写《我家住新建》一文,引发了许多校友的共鸣和共情,现经王泰勤学长的同意,发布文集中的这一篇文章——此文字里行间洋溢出的不畏艰辛、乐观积极之精神,曾照亮过去的岁月,也堪为无数后来者启迪未来人生旅途。
作者王泰勤,毕业于天津大学。
不久前刘雅忱和我提起我们在一起勤工俭学的事,这已经有50年了,最近我一直在努力地回忆勤工俭学这件事。
记得第一次参加勤工俭学那还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当时我们还是刚刚11-12岁的孩子。一天班主任老师说:“今天下午咱们班有一项勤工俭学活动,需要抽七个男同学参加,具体任务就是用一辆手推车到吉林陶瓷厂将产品运送到吉林站货场仓库。”那个年代街面上很少有货运汽车,货物运输主要就是马车和人力手推车。吉林市陶瓷厂的位置现在隐隐约约地记得是在铁道东的桥洞子过去后向东走,经过铁路住宅后转向东南(东局子方向)大约再走3里路吧。
我就是七个人之一。我们七个小学生下午在铁路局后的中心小学集合后出发,走到陶瓷厂时已经有两点半多了,一看还没装车呢,几个同学就借机会跑到生产车间去参观,也是出于好奇的原因,平时在学校也没机会出来到这种场合。厂房(准确地说应叫作坊)很低矮,过道上堆满了半成品(也就是我们那时吃饭常用的“二大碗”坯件),房间里有两个大缸里面装满白色的液体,两个工人把坯件放到里面蘸一下就拿出来,这可能是在上釉子吧。
那边搞包装的工人将烧制好的成品瓷器用草绳子捆好,装满一手推车以后就喊我们。我一看装了满满一车,本来这个车就比那种带斗拉煤的手推车宽而且长,还装了这么多,估计能装有700多斤,走吧!小孩子懂啥!人家大人装的什么样,咱们都得拉。三个同学在前面拉(驾辕),两个在后面推,两侧各有一个帮助推的,就这样上路了。铁道东那段路是凸凹不平的土路,真难走(那时吉林市柏油路非常少,只有中兴街是刚修的柏油路),小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晃晃悠悠的,左晃一下,右晃一下地向前蹭。
我们这七个小孩可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一个个都出汗了,走一走换一换,走一走歇一歇。最难走的要算是机务段门前的那个桥洞子大坡,又陡又长的,我们铆足了劲一口气推上去,生怕推不上去半道滑溜下来就再也上不去了。过了桥洞子经过铁路商店和吉林站前广场,又一直向南走。到了货场大门口,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了,原来人家早在5点钟就下班了,而现在都已经6点了。等了一会来了一个人,指引我们将车推到一个仓库里。这时我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算完成任务了!一个个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次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而且从来没有干过那么累的活,所以印象非常地深刻。
第二次参加勤工俭学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暑假,那时我们也就是15岁。就在快放暑假的前几天,我们几个同学正琢磨着暑假怎么玩呢,其中一个同学说:“今年暑假咱们能不能搞点勤工俭学呀”。晚上回家我和我爸说:“今年暑假我想和我们同学搞勤工俭学,能不能帮帮我们?”,我知道我爸和铁路的几个工厂都非常熟悉,到了早晨我爸说,行不行晚上回来我给你答复。等了一天,到晚上我爸回来说联系好了,告诉你们同学后天早晨7:30分到铁路材料厂。我挺高兴,第二天中午放学时我在教室喊了一句:有愿意勤工俭学的,明天早上7点半到铁路材料厂集合。
早晨到铁路材料厂,大约来了有26-27个人,其中我们班同学就有15-16个(现在能记得起来的同学有刘雅忱、沙义廉等同学,其他同学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两人为一组,任务就是跟一位管理员去整理收拾他所管理的材料物资等,这种工作不错(每个人都能干,都会干),也不累,也不紧张,可以边干活边聊天。我和雅忱被一个管理员领走,原来这个师傅是管理“大五金”的,我俩的具体的任务就是整理那些在露天放置的角钢、钢筋和生铁棒料等。
中午吃饭就在单位食堂。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做饭是采用增量法:面食是发糕,做得很暄,里面掺有榆树叶子,米饭是在铁盒里放好米和水熬出来的,因此做得很软、很涝。但是饭量还是足称的,4两粮就是4两粮的制成品,不过长时间肚子里没有油水,吃多少也没有饱的感觉。每个人都不用带饭,都在食堂吃,谈不上吃得饱不饱,不饿就行。
我问了问其他同学都干什么活,这才知道我和雅忱俩的活比较起来算是最累的,他们都在库房里干活,只有我俩在露天室外搬铁块。早晨开工时就已经说好,我们的报酬是按临时工的工资即一天一元三角二分发给,想一想能有活干就不错了,哪能挑三拣四的。
我们干了三周共计18天的活,每人领了23元7角6分的工资。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劳动报酬,每个人都非常高兴。算了算,这些钱够我们三年上学用的了。那时的学杂费才收3元5角钱,一本课本不到2角钱,练习本1角多点。
这次勤工俭学虽然是自发的,但我们却感觉体现了它的真实含义。
(2010/5/21)
![]()
![]()
![]()
![]()
文章取自《往事悠悠 真情切切——同窗往事回忆录》原标题为《我是怎样混入文艺界的》,发布已获作者同意。
本文为王泰勤先生的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特别鸣谢王泰勤先生、郭新斌先生、邴赫先生对吉林乌拉永昌源的信任与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