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有一种车,1152个轮子,能扛5万吨重量。德国人造了几十年,卡我们脖子卡了几十年。
现在,我们造出来了,美国人想买,我们就两个字:不卖。只租,爱租不租。这就是SPMT自行式模块运输车的故事。
![]()
钢铁蜈蚣的诞生
1980年代,中国工程界有个痛。
要建大桥,得运超大构件,自己没设备,只能找外国公司。德国人、英国人开价,爱要不要,有时候谈好了价格,临开工又加价。你能怎么办?不租,工程停摆;租,就得憋着气掏钱。
![]()
那时候中国也在研究这种超级平板车,学名叫SPMT。但研究归研究,真要造出来能用的,差得远。
材料不过关,液压系统搞不定,控制系统更是摸不着门道。看着外国公司的设备在中国工地上跑,工程师们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转机出现在2007年。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下属的万山公司,决定啃这块硬骨头,很多人不看好,毕竟德国人搞了几十年的技术壁垒,不是说突破就能突破的。当时业内普遍估计,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
结果两年,2009年,万山公司就推出了第一代产品。
不是吹出来的,是真能用。第一次测试,运了个几百吨的构件,稳稳当当。虽然跟德国的顶级产品还有差距,但打破垄断这事儿,算是干成了。
拿到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那天,项目组的工程师们没有庆祝,直接开会讨论下一代怎么改进。
这里面有个细节值得说。德国人的设备,驾驶室很高,因为得有人坐在上面操控。
![]()
万山公司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做成无人驾驶模式。底盘降下来,承载能力反而上去了。有时候技术突破,就是这么个逻辑,不是照着抄,而是换个思路干。
![]()
1152个轮子的秘密
你要问这车到底牛在哪儿,得从轮子说起。
普通大货车,十几个轮子就顶天了,这车,1152个。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分散压力。
![]()
5万吨的东西压在上面,每个轮子分摊下来也就几吨。这个账得算明白,算不明白,轮胎爆了,几千吨的东西砸下来,后果不敢想。
材料关是第一关。主梁用的Q690钢,这种钢材能扛高冲击力,承受冲击产生的高温。煤矿的液压支架、港口的起重机,都用这个。
安全系数1.5,什么概念?设计承载100吨,实际能扛150吨。工程上讲究留余量,关键时刻能保命。
车架是梯形箱形结构。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巨大的钢铁盒子,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加强筋。受力均匀,不会因为某一点压力过大就变形。四个角还有吊钩点,必要时可以把整车吊起来。
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其实藏着心思,海上运输时,有时候得把车吊上船,没这个吊钩点,根本没法操作。
![]()
最绝的是液压系统。
每个轮子都能单独控制,360度旋转,升降自如。
路面有坑?系统自动调整每个轮子的高度,保证货物平稳。转弯?外侧轮子转一个角度,内侧轮子转另一个角度,整车能原地掉头。这套系统的控制精度,达到了毫米级。
有人可能觉得夸张。2019年深中通道施工,有个钢壳构件,长123.5米,宽46米,重1万吨。运输过程中,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
相当于你拿着一根123米长的杆子,要把它精确放在一个划定的圈里,前后左右只能差5厘米。
动力系统也有讲究。不是传统的发动机直接驱动,而是发电机带动液压泵,液压泵驱动马达。
![]()
这样做的好处是牵引力大,负载几万吨照样能拉动,代价是速度慢,满载时速不到1公里。没办法,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要力量还是要速度,得做选择。
![]()
超级工程背后的铁甲军团
2009年,港珠澳大桥开工,这座桥的难度,超出很多人想象。
单体钢制节段,长132米,宽33米,高4.5米,重3200吨。什么概念?一个标准足球场长105米,这节段比足球场还长27米。普通运输车?别开玩笑了,压都压扁了。
![]()
万山公司的SPMT上场了,100轴,1152个轮子,像一条钢铁蜈蚣趴在地上。把3200吨的钢铁巨兽从工厂运到码头,再精确地放到驳船上。
整个过程,货物倾斜角度不能超过0.5度。为什么这么严格?钢结构一旦变形,几亿元的构件就废了。
运输时间卡得死,潮汐等人不等,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装船。万山的设备做到了,而且用时不到预定时间的一半。这个速度,让在场的外国工程师都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纪录被刷新。
武昌船舶集团造了艘5200吨的船,要从厂房运到水边。万山公司出动130轴的新型SPMT,一次搞定,打破了当时亚洲纪录,这个纪录保持了两年。
![]()
2019年,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施工,沉管隧道的钢壳,长123.5米,宽46米,高10.6米,重量逼近1万吨。这个尺寸和重量,全球范围内找不到第二套设备能运。
万山的SPMT再次出马,不仅运了,还运得稳稳当当。
这里面有个技术细节特别关键。深中通道的沉管钢壳,有2500多个密闭仓格,钢板最厚的地方4厘米,焊缝总长度超过280公里。
这么复杂的结构,运输时任何一点磕碰都可能导致焊缝开裂。SPMT的液压悬挂系统,能把震动降到最低,保证钢壳完好无损地到达目的地。
![]()
从港珠澳到深中通道,万山的SPMT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跨海工程。这些工程能按时完工,这支"铁甲军团"功不可没。
![]()
"只租不卖"的底气
2020年左右,美国航空航天局找上门来。
想买一台SPMT,用来运输火箭,价格好商量,怎么合作都行。万山公司的回复可以租,不卖。
![]()
美国人不死心,又派人来谈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这个态度背后,是技术自信,更是商业考量。
全球能造这种超级平板车的,就两个国家:德国和中国。市场就这么大,竞争对手就这么一个。
卖出去,等于培养了一个潜在的对手。租出去,核心技术在自己手里,设备坏了还得找我们维修,钱能赚好几轮。
租赁价格怎么算?180元乘以轴线数再乘以天数。听起来不贵,但架不住轴线多、时间长,一个大型工程,动辄几十上百轴,租期几个月,算下来也是笔不小的数目。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自行式模块化运输车市场规模达到9.38亿元。
![]()
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要知道,这是个极其小众的市场,全世界有这个需求的客户,屈指可数。能从这么小的市场里切出9个多亿的蛋糕,说明单笔订单金额非常可观。
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这东西不是有钱就能造的,材料、液压、控制系统,每一环都是硬骨头。
德国人搞了几十年才搞出来,中国花了二十多年追上来。后来者想再进入这个领域?至少再等二十年。
现在的局面是德国品牌历史悠久,中国产品性价比高。国内工程基本都用国产设备,国外有些项目也开始租中国的车。这个转变,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万山公司最新研制的SPMT,能承载5万吨,全球独一份。德国的顶级产品,也就1.5万吨左右。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
从被卡脖子到卡别人脖子,中间隔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多少工程师熬白了头发,多少次实验以失败告终,多少个夜晚泡在车间里调试设备。
没有人敲锣打鼓,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突破瞬间,就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现在,当外国客户找上门来想买设备时,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只租不卖。这四个字,说出来的底气,是用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换来的。
参考资料: 中国交通运输部官网及广东交通集团发布的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相关建设资料 《科技日报》关于中国重大工程装备制造技术突破的系列报道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官方发布的万山公司SPMT研发历程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